载体培育认为
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孩子在尽可能充分实现主动性的基础上,以“分析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为目的,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实现主动编织记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其本质就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为手段,使孩子完全实现采集和收集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储存的自我主动性。
所谓“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就是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以“机械类信息”为基础“信息源”,忽视孩子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选择性,只针对孩子“条理性逻辑思维”的合理形成进行有效的培育,其目的是使孩子在未来生存环境中对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等社会意识行为的规范拥有良好的认识能力,并可以自觉地遵守,同时对已经形成计划的事物有条理地予以服从和执行。
父母提问:
“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与“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最终培育结果有差异吗?
我们说,“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与“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最终得到的培育结果差异巨大。这种培育结果通常在孩子第二次“逆反期”结束后逐渐显现。即:
以“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为核心形成的“复合性逻辑思维”,在人们的思维中主要起到的是“主动思维”的作用。而“主动思维”呈现出的外在表现能力主要是“分析能力”和“创想能力”;
以“被动记忆性逻辑思维”为核心形成的“复合逻辑思维”,在人们的思维中主要起到“机械思维”的作用,而“机械思维”呈现出来的外在表现能力主要是“自控、自抑”能力和“自我责任承担”能力(责任感)。
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分析能力”、“创想能力”和“自控、自抑能力”、“自我责任承担能力”对孩子未来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们的培育结果最终应趋于平衡。而对于学前孩子来说“主动思维”培育时间应该至少两倍于后者,因为从孩子整个成长期来说,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以后,由于受到中国的教育体制构架影响,其教育手段方式大多是以机械思维培育为主导实现的,由此学前‘主动思维’培育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试验: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
请先配合我们做如下试验:
我们出示一张一面是绿色(a面),一面是白色的卡片(b面)。
试验者将a面出示给被试验父母看,问:这是什么颜色?
(被动记忆过程)
试验父母:绿色
试验者又将a面出示给被试验孩子(4岁)看,问:这是什么颜色?
试验孩子:绿色
(被动记忆过程)
试验者背对着被试验者用笔在卡片的b面写写画画一阵子,然后问:你知道白色这面有什么呢?
(此时的提问会引起被试验者采集测试信息的兴趣)
试验父母:我没看到,怎么知道?
(更加引起被试验者采集测试信息的兴趣。
成人的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已经很难区分彼此,但这个猜的过程也能提升此时对信息的兴趣度、关注度,自然记忆效率也会提升)
试验孩子:恐龙?怪兽?蚂蚁?......
(更加引起被试验者采集测试信息的兴趣
孩子此时也许会根据他自己的喜好与测试信息进行夸张的结合,信口而答,但就是这个环节却使孩子获得了主动思维的机会,创想的羽翼也随着飞舞起来。)
【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的差异】相关文章:
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重要性02-08
幼儿语言发育模式和差异01-21
如何培养儿童记忆品质?09-07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记忆品质08-09
培养儿童的记忆力的方法10-06
提高幼儿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01-29
记忆力可靠食物提升 推荐11种可提升宝宝记忆力的食物09-21
3岁前的记忆究竟去哪了?03-15
宝宝三岁前有记忆吗09-14
快乐打电话识数字练记忆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