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随笔

时间:2024-10-13 13:44:37 阅读 我要投稿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的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教学的随笔15篇

关于教学的随笔1

  推荐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当然也有入门的学生,他们却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可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在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下,有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的时间吗?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送来了缕缕“春风”,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教学翻开了新篇章。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一、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习作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在习作教学中,课堂上,我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先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草木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熏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从而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我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如,我在教写《我的校园》一文时,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找好角度,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从外到内地让他们参观校园,这样,学生心中对校园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二、激发创作动机,让学生想写。

  习作是一项具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好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该好。让学生的热情也能水涨船高。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又给学生增加“营养”,用心评改,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如,教《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难忘事,然后相机点拨,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自读自赏,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闪光,从而让学生想写。

  三、精选范文引路,以情造文。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小学生的习作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一篇篇精选的范文的欣赏,为学生习作开山引路,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开拓思路,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真情,领悟方法,用真情造文,避免空话假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会写。

  如我在教《美丽的春天》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读了多篇关于春天的文章,使学生萌发出赞美春天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放开手脚表述真情。以情造文,学生写的自然、写的具体。

  纵横交错,激发习作动机,灵活引导,以情造文,让学生从敢写到想写,再到会写,循序渐进,消除了“怕”的阴影,使学生产生了写作激情,把美带到了学生的身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又尝到了习作的乐趣。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为习作教学带来了生机,学生和教师产生了共鸣,为今后的习作教改奠定了基石。

关于教学的随笔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关于教学的随笔3

  (一)

  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使之有序),有学情分析(可以出现的结论预测)“四明白”即明白知识点,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入点,明白板书设计(便于小结)。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

  (二)

  把初中数学课程比喻为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

  1、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使他们真正对数学感兴趣,这就是这棵树的根,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动力。

  2、初中数学课本最基本的概念及运算,好比这棵树的主干。所以无论如何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清晰简明、精炼扎实、贯通一体为要,同时要反复提炼、归纳,使之在学生心中变得愈简明愈好。

  3、围绕课本上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而灵活运用的习题,好比这棵树上的枝叶。充分运用这些习题培养学生应用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解决种种具体问题的能力。

  4、树的枝叶不宜太多,太多了学生会太累。也不能太乱,

  太乱了学生会太烦。更不能用别的树上的枝叶来折腾学生。

  5、当学生在做任何习题时,最好能时时提醒他们要从树的主干上来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种种貌似繁杂习题中,看到它们其实是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简单运用的真面目。

  6、时时使学生心中只有一棵简单清晰、有条不紊的初中数学之树的体系,有一充满勃勃生机的根及坚实简明的主干支撑着初中数学知识的全体。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从容轻松的心态来应对任何貌似复杂,但实质上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就不会感到数学知识杂乱无章了。

  一旦使学生明白了自己日常的功课、作业、考试,也无非是课本上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的变体形式,真正知道这一万变不离其宗的迷底,学生就不会被日积月累的'知识所累、所困,而是能保持轻松、清醒的心态来应对各门功课、考试乃至将来的中考、高考。

  其实,各门功课的学习之道都是如此。胸有全局,重点清楚,就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知识的末梢上过多地消耗精力和时间,到头来,反倒没有精力去重点知识了。

  (三)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

  1.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3.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4.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5.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

  6.反思

关于教学的随笔4

  在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好胜心强,对参加竞赛性的游戏、情景表演、模拟活动等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在教学时把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四组,用 pear、apple、 watermelon 和 strawberry 四种水果分别代表四组,哪一组同学发言一次就在该组内加一颗星。看哪一组的星最多,就是当天的winner。累计到学期结束,看哪组得 winner 最多,老师给予奖励。在教学 unit7 after school 中词组后,我就让学生分别用 read 和 play 这两个单词进行词组比赛。开始比赛了,随着一组组词组的板书,学生们的情绪渐渐被调动起来,个个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在集体朗读课文中的词组后,我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就老师随时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答对者给该组加星。我贯穿着整节课的各个加星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对英语的关注,课堂效果明显好多了。

  以后,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经常设计些能让学生多开口的活动,比如用所给的单词造句;按不同要求改变句子;举出同字母相同发音的单词;并编一句话,看谁包含的指定单词最多等等。每组学生都不甘落后,赢的.小组个个神采飞扬,输的小组同样也不服气,等待下节课的比赛。有时候,在临近下课时会有两或三组并列第一,我就加试一题,可以是有些难度的或课外的;也可以故意说得很快,学生需集中十分注意力的,再决出最后的 winner。一点儿也不亚于足球赛的点球。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提高了,作业情况也好转了,我不免有些得意。

  这样过了两个月,我渐渐发现赢的总是那两组,而另外两组中学习较差的学生不少或内向的学生偏多,因而总比不过别人。上课也开始提不起精神,看着那两组学生渐渐无精打采的样子,我非常着急,如果按照先前的规则进行比赛的话,只有是优秀学生多的一组获胜,其他几组里学习积极性高涨的同学的情绪就要受挫。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思考再三后又增加了一条规则。第二天,我向同学们宣布在抢答问题时,如果没发言过的学生举手,老师优先请他/她回答。这条规则对不善于举手的那两组来说,暗地里有了优先权。随后的课上,原先四个组中不爱回答或从未回答过问题的同学举手明显多了起来,连班里最差的学生尽管还不知怎么回答,在同桌的提示和催促下,犹豫再三后还是举起了他的手。从此以后,每节英语课都能激发各小组的学习热情,整个学期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

  从这件事中我认识到英语老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即包括教与学互动、情与知互动、人与景互动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用爱心去铺设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路,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他们,让我们一同走进孩子的心教学吧!

关于教学的随笔5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而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必须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计算的快又准确。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不管是口算、还是笔算,每个学生都会做,但是往往都不能够百发百中,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记进位、退位,总之,错误层出不穷,而学生在知道自己错了之后,也不以为然,认为是粗心,以后细心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习惯,导致计算能力下降。因此要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计算能力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先要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能算、会算、乐于算,达到算的快又准的目的。

  在备课时,就思考哪些物品、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将教学有效串接。在上课时将这个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情景贯穿始终,从新授到练习,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效理解算理。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在练习时也要注意多种形式的练习,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适当进行5分钟的口算,而且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游戏开小火车、同桌竞赛、男女竞赛;用卡片、多媒体视算、听算等,给予一定的表扬、夸奖或奖励,适当把握难易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能从中有一些收获,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二、持之以恒,每天保证适当的练习

  每节课保证5-10分钟时间给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的进行反馈、讨论、纠正: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题目,组织对比练习,适当加大练习难度,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在练习之后,进行小结、反思,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提高练习效率。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中,学生计算出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粗心,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1)在开始计算之前,仔细审题,再动笔计算(2)计算中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做到字迹清晰,数位对齐,不偷懒、漏写进位1、退位点,是能够做好一道题目的基础。(3)养成检查与验算的好习惯,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先查题目中是否抄错数字与运算符号;再查计算过程是否有误,有没有忘记进位与退位,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最后检查竖式与横式上的结果是否一致,并且要注意验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关于教学的随笔6

  在语文教学方面,我是一名新手,但是在本学期初教语文这门学科时,我把语文课标整整的看了一遍,我本人在理论知识方面得到很大提高。我深深知道语文教学必须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我知道现在语文教学必须有:创新性;课题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优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活动性;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生活化离开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主体性;生活是学生的生活,小学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整体性;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使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同时我也知道了在教语文时,首先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培养学生以下三点基本素质。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低年级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热情高。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有着热血的激情。

  3、学生会读书。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古诗和散文、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我觉的只有在教语文中朝这方面来发展,才能把自己的学生教好。

  新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教师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

  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

关于教学的随笔7

  随笔,又叫随感、笔记,是一种古老的散文体裁。许多散文大家都擅长这种文体,比较有名的作家就有刘基、宋濂、公安派袁氏三兄弟、唐宋派的归有光、桐城派诸君等等。到了近代,随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散文体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随笔选材广泛,形式自由,是随时反映见闻感受的一种文体。教育随笔就是用随笔的形式,反映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感受、体会,或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的教育应用文书。

  教育随笔形式自由,它有时像小品文或杂文,有时又像日记或杂记,在教育实践中主要有这样一些样式:教学笔记、教学后记、读书笔记、教学札记、教育教学随感录、备课笔记等等,这些都属于教育随笔的范畴。我们今天提倡的是教师写教育教学随感录。

  一、教育随笔有如下特点:

  1.短小精悍。

  它一般篇幅不长,多则千字左右,少则百十来字。它不用经过缜密的构思后再动笔,而是像写日记一样,兴之所至,一挥而就,把教育实践中最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铺展成文。比如有个教师在备课时查看资料,对"历"与"'厉"的区别颇有感受,就写了一篇百十来字的短文《"历"与"厉"辨》发表在教学杂志上。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课时,学生就《画龙点睛》一课中"点之即飞去"议论纷纷,于老师写了《"睛"探》一文,由"睛"字出发谈了"备课要深人才能讲到点子上"的体会。总之,教学随笔短小精悍,是教育应用写作中的轻骑兵。

  2.迅速及时

  教育随笔像新闻体裁一样,有较强的时效性。教育实践中的见闻、体会、意见、看法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若不及时记录,再回首时就会失去神韵。当今世界发展较快,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追上世界发展潮流。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及时反映出来可以供别人借鉴,教训反映出来可供别人吸取,问题反映出来可引起人们的注意。总之,及时反映教育实践的情况可以使教育少走许多弯路。

  3.取材广泛

  教育应用的其他文书取材受一定条件限制,教育随笔则不然,可以说没有任何限树。大的方面而言,可以写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思想理论方面的问题。小的方面而言,可以写一件事、一个字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点感触、一个问题等教育第一线最具体的东西。总之,选材只要扣住一个"新"字就可以入文。

  二、教育随笔的分类

  (l)教育随笔主要是一种叙事议事的文体,有的讲教为主,有的以议为主,根据叙与议的情况可以分成五类:先叙后议型;先议后叙型;夹叙夹议型;叙事型;议论型。

  (2)根据随笔的目的意图又可以分出如下一些类别:有的是针对某种教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提出建议的;有的是针对教育现象进行批评针相的;有的是针对教育现象分析得失的;有的提供教育实例,以供借鉴的。

  (3)根据所用主要表达方式来分,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有时还有抒情性随笔。记叙性随笔是以记录教育现象为主,议论性随笔以发表观点看法为主,说明性随笔主要是对教学中的问题作的阐释。

  三、教育随笔写作的意义

  1.写作教育随笔是第一线教师及时反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想火花的最快捷方式

  教师们每天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每天与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少年儿童打交道,沸腾的生活必将燃起心灵之火,把那耀眼的一瞬记下来,就是随笔。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真心实意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随时都会发现值得写、值得反映的东西。我们知道,其他教育应用文体的选材较严格,组织结构也较严密,比较而言,教育随笔则更加方便快捷。

  2.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

  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能否适应现代教学,一个勇于创新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就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教师把这些东西用随笔的形式反映出来,对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都有一定作用。

  3.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

  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勤奋练笔,教师把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育科研的初步,可以为教育科研准备素材,可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育随笔是教学反思的.理性提炼

  古人强调:"吾日三省吾身",新课程改革则提出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师者把记写教育随笔作为日常教育反思的主要形式,将一天所见、所想、所读载入日记,这些行动本身就是教育的总结,有助于自身的提高。

  教育变革的宝藏隐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经验、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新理念、新见解,可以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和智慧的提升。教育反思可以避免教学中重复的失误,如果让教育随笔中的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那将是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新的境界。

  撰写教育随笔,记录个人成长的所感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重温旧事,回想教育成效,教师常常会品尝理性的感受,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教师提高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5、教育随笔是撰写科研论文的基石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大多教师感到无处入笔,无从下手。笔者认为,教育科研论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教学。每一篇教学日记都是颗明亮的珍珠,把一串明亮的珍珠连起来就是一个漂亮的项链。把许多日记归纳起来,就成了一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没有实际经验感悟,教育科研论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夸夸其谈,无实际意义。

  教育随笔随处都可以写,可以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德育方面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画龙点睛的精彩一笔,也可以是教育教学沉痛的反悔;可以是班主任组织工作的领悟,也可以是任课教师某一方面败笔的思考;可以写家庭教育,也可以写学校的见闻;或表述,或议论,或呐喊,或助威,所喜、所恶、所思、所见皆可入文。哪怕是点滴小事,都要善于捕捉,记入日记。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均可以以教育随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学校、家庭迫切需要高素质教师,教育随笔对教师素质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愿撰写教育随笔能够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只要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的行为就是教育科研;只要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的行为就是教育科研。"教育随笔来源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每一次对学生的成功谈话、每一次对教育的失败与教训、每一堂课程设计与探索都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方面,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到迷惘,其实对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通过思考并改进每一天的教学工作就是搞教育科研。

  教育随笔记录着教师的生命价值。教育科研并不深奥,它就在教师身边。钟情于教育随笔的教师,对一次创新、一次感悟、一次反悔经过思索,都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帮助,因此教育随笔是一线教师特有而实用的教育科研。

关于教学的随笔8

  明天拍毕业照了。今天放学前,我提醒小朋友们:“明天上幼儿园穿一件干净的衣服。第二天,我见小朋友们的衣服都换过了。姜炜穿了一条连衣裙。沈阳扎了二个绕绕辫。王露莹穿了一件绿颜色的衣服,等等。

  今天是星期三,早活动是室外游戏。于是,我带小朋友们到操场上去玩羊角球、风火轮、钮钮车……”小朋友们也陆陆续续的`来了。“老师,我酷吗?”一个声音从我背后传出来。我一看,是夏旭圣小朋友。他穿了一件大红色的短袖。我忙说:“酷,帅。”听我着么一说,他笑眯眯地走开了。

  虽然是短短的几个字“老师,我酷吗?”从这几个字中我能深深地感觉到夏旭圣对我的信任。在他的心中我不是老师,而是他的大朋友,他愿意把他的开心,快乐告诉我。愿意把他心中的秘密告诉我。当他开心时,我分享他的开心。当他忧伤时,我引导他。我非常愿意做他的大朋友。

  我想幼儿对老师的信任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需要的是日积月累。

  幼儿园三年即将过去,夏旭圣即将踏入小学的门槛,成为一位小学生。我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关于教学的随笔9

  (一)讲授法。

  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下述情况:

  (1)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合符逻辑的完整的概念。如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为主的作品称之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学生肯定会问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讲:一是从中国人的情感习惯去讲,在通常情况下,“山水”、“山河”、“江山”、“河山”是“祖国”的同意词或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二是山水画的画家经过拟人化加工处理了的作品,它是画家艺术修养的表现。而风景画属西画的称谓,它是写实性作品,是自然的客观表现。经过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山水画”不能叫作“风景画”。

  (2)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

  (3)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

  (4)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

  (1)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深化,是所学知识的表现、运用和实践。

  (2)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3)为节省时间,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2)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3)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做到: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2)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3)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做到: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2)对此法的运用要带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逐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还应讲究谈话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

  (3)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搞突然袭击,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

  (4)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均应有明确的表示,要鼓励他们敞开思路,大胆发言,错了也不宜过多批评。

  (五)参观法。

  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关于教学的随笔10

  今年,我已经是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了。也就说我当小学语文老师已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三(六)班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书写错误,做题粗心,错题多。原因是书写随意,不讲格式,作业做完了,从不检查。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强调书写格式,并要求字写得慢些,写得工整,格式不对,书写不工整,一律重新做过,经过一段时间,书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题还是错得多,于是我在班上宣布了这样一条规矩,如果语文作业连续十次既工整又正确,老师每次打的都是“优”,我就奖奖品,这样激发了优生的积极性,一部分学生是懒惰惯了,对此无动于衷,怎么办呢?当然还有办法,每天作业错了的重新改过,改正确了才算过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班的情况终于有所好转。

  可另一个问题接着出现了,我班孩子的识字和写字兴趣不高。如何培养孩子的识字和写字兴趣呢?经过自己的深刻反思和老教师的指导,我采取了这种方法:学生在“玩”中学语文,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识字方面,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出价值。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

  而在写字方面,新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的程序:“读字”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的范写的字评头论足,并自己尝试着去写,另外通过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语文教学是一门技巧,我越学习越觉得它有无穷的魅力,真是越教越觉得有味。

关于教学的随笔11

  怎样使学生更有效的改正错误呢,我想用纠错本最好,我把所有的错题都工整地抄到了本子上,渐渐的,错题就集了满满一大本。

  别嫌这样的每天积累很烦,但真做了,好处可不少啊。把自己做错过的题一题题抄在本子上,平时多看看,以后再遇到相似的类型,思考起来的速度就会快很多,效率也会很高的。而因为积累的题目多了,各种题型都被包括在其中,复习时或者要找题目做练习,就不必再翻其他练习卷了,直接翻翻纠错本就行了。如果碰到像社政那样的开卷考,那就更好了,考试时难免会犯糊涂,有了这纠错本,翻看起来就更方便快捷,还可以剩下时间来多检查几遍呢。

  虽然这纠错本好处不少,可你也别觉得做这纠错本很容易,其实,这纠错本也讲究方法技巧呢。首先,要把纠错本上的题目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当然,纠错本也并非都记自己的'错题,也可以把那些容易错,自己侥幸做对了或者没有弄懂的题目记下来,当然如果你对这道题很有信心了,那也大可不必浪费时间抄上去了,只要多去巩固就可以了。而反之,那些你错了的题目,你是懂的,只是因为粗心或者一时疏忽而做错,也不用抄上去了,只要在做题时更加认真仔细就行了。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抄错题目,不然可就功亏一篑了。知道纠错本的不易了吧?

  不过,也别把纠错本当成累赘,想的太复杂,每天利用空余时间把错题记下来,效果可真的不错呢。真正做了,也花不了你多少时间,而且又顺带复习了一遍,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为什么不试试呢?今天你花功夫做了,说不定明天就有收获了哦!

关于教学的随笔12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学习《找春天》一课。对于中原大地,春的气息还不浓,课前到处查找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环节美读。先给学生播放图文并茂,声音的甜润FLASHU课文动画,学生们兴趣盎然,沉浸在草儿萌芽,嫩叶展出,花儿吐蕊,小溪丁冬美妙的春景中,听完朗读,我就问:谁能评价一下?同学们纷纷发言:声音挺甜的,语速有些快,不能体现春天的美没有抑扬顿挫。哪好,听老师范读,学生听得很入神。因为这篇文章像散文诗,运用的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就很困难。幸好有幻灯片做的课件,每一段有优美的图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又拿出了我的激励奖品:我们班一位学生的奶奶刚帮我的剪的的聪明花、聪明树,顺势说:张达翔,你想不想把奶奶的劳动成果得到?你来读?没想到一个不起眼的小不点读得很有感情。紧接着同学们纷纷试读,我终于找到了我满意的男女朗读小明星徐庚辉、吕佳惠,我说你们是今天咱们班朗读的领头羊,瞧,你们已经把老师的聪明花得走几朵了,等发完了,我可要找你妈妈帮忙了。在徐庚辉读的时候,当我把廉价的表扬读得真棒说出口时,马瑞杰同学不唯师,迫不及待的边举手边说:老师我觉得他有一个词读得不好,冲出一词他的的太慢了,应读出小朋友找春天急切的心情,语速要快一点。这位同学对别人的朗读发表了不同的评价,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我越表扬,领头羊读得越投入,我索性让他们两个上讲台上,看着投影仪屏幕,领大家读,清脆琅琅的书声在班级回荡,孩子们有的还加上了手势,一朵两朵眨眼睛冲出奔向摇呀摇笑这些词语的体态语言运用得多好呀,所有的同学仿佛都变成了含羞的小姑娘---春天。

  第二环节质疑感悟

  等同学们把文本读熟,阅读感悟的能力也的训练。我想试试同学们的质疑能力,就说:通过昨天的预习和今天读文,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大家研究?

  张可曼说:1从课文哪里看出小朋友找到的春天?

  李婉婷说:2为什么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

  鲍志鹏说:3为什么春天在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没想到孩子们把我准备的问题:1春天来了,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2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全从自己的角度提出来,而且还提出了最后令我惊讶的问题。

  以前我总以为二年级的孩子还小,上课总是把他们的提问流于形式,等他们提问完,我再把我的问题拿出来让大家共同探究,今天我尝试一下,把大家问题简单的写在黑板上,选择以上三个同学的问题作为研究点,大家各抒己见,一会就迎刃而解。不足是缺少了小组合作的研读。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上完课,我又把教学参考书看了一遍,发现了一个说话写话的迁移点:你发现春天在哪里?我这样设想:先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把学生带入情景,课件展示春天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最后编一首小诗或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一段话。只是设想还没上,看明天的效果吧。

  3月1日

  迁移创新说话、写话

  春天来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阅读教学中课文的优美语言、内容情节、篇章结构、思想感情,都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好材料,将学课文与学作文统一起来,由此及彼,先读后写,积极迁移。学课文是学作文的.基础,学作文是学课文的深化,写作文是学作文的升华。如学完《找春天》一课,通过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启迪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时空,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说话写话。

  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小朋友找到了可爱美丽的春天,春天还会在那里?然后提出要求:

  1仔细看动画,找春天。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在大自然中找到的春天。

  说话提示:

  春天来了

  讲完要求,我播放了春天的图片和动画,播一节让大家说说自己发现的春天。并拿出了金苹果绿松树小金鱼宝葫芦廉价而又实用的奖品。同学们说话的热情高涨,说出了富有童趣的句子。

  说完后,我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同学们拍着手,和着节拍,完全置身于美丽的春光中。不足:为了让学生说充分,写话的环节只有移到下一课时。

  在写话前,我怕学生把说的东西已忘了,提出了:回忆一下我们刚才一起找到的春天,你准备写哪些景物?谁还有不一样的?学生边说,我边板书体现春天的景物:小草、桃花、柳枝、山坡、春风、风筝、蘑菇、小河、阳光、麦苗、笋芽、油菜花、小溪、春雨、野花、田野、大树、露珠、小朋友、小鸟、蝴蝶、蜜蜂、燕子..

  接着,让大家欣赏好的作品,其实就是范文引路。

  春天来了(1)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

  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了出来,小树长出了嫩绿色的叶子。

  花儿开了,有淡紫的二月兰,有大红颜色的茶花,还有粉红颜色的杜鹃花,空气中飘着一股淡淡的香味。小蜜蜂来到花丛中采蜜,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来,花丛中变得更加美丽啦!

  小朋友们忙着放风筝。天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凤凰的,有老鹰的,有蜈蚣的,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儿的。天空是五颜六色的,风筝随着风儿自由地飞翔着,小朋友都欢快地跑着,跳着。

  春天,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我爱美丽的春天,我爱充满希望的春天。

  春天来了(2)

  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了。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池塘边的杨柳长出嫩嫩的新芽。迎春花开了,一串又一串挂满了枝头,散发出阵阵清香。一场春雨过后,青蛙、蟒蛇、刺猬等小动物都从冬眠中醒来了,小燕子也在忙碌地造新房子。

  同学们脱去了厚厚的棉衣,换上了鲜艳、漂亮的春装,变得灵活了,心情也开朗了起来。大家在公园里放起了风筝,风筝迎着春风在天上飘荡着,公园里传来阵阵欢笑声。

  啊!春天,万物苏醒,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春天真是美极了。

  最后提出写作建议:1运用合适的优美词句。1模仿第一课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一点要求有些高)

  学生习作。

  3月3日

  今天,把学生当节课写的作文批改出来了,虽然不是很好,但孩子眼里的春天是活泼、流动、可爱的

  春天来了

  鲁李潇潇

  春天来了,春雨姐姐忙把一首动听的乐曲奉献给大家,沙沙沙,沙沙沙。小草弟弟也跟着春雨姐姐的乐曲跳起舞来。

  小蝴蝶和小蜜蜂看见了,把小鸟和小溪都叫来唱歌。柳树妹妹被他们优美的歌声惊醒了,她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甩起自己长长的辫子。

  呼――呼――是春风姐姐在叫小朋友。大家拿着五颜六色的风筝,冲出家门到中心广场放风筝。抬头一看,哇,真是目不暇接,各种各样,有飞机、有燕子、有蝙蝠、有金鱼..明亮的天空中就像许多风筝开大会一样。

  春天来了

  张可曼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苏醒了。春姑娘看见了,连忙给她穿上一件绿色的衣服。春雨姑姑把晶莹剔透的小雨点撒到了小草上,草也上好似滚动着一颗颗钻石。

  小花绽开了可爱的笑脸,五彩缤纷的,引来了许多蝴蝶、蜜蜂。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边飞边叫,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柳树妹妹看看自己的光秃秃的枝条,一点也不好看,心里很难过。她就使劲地摇着身子,摇啊呀,柳叶长出来了,鹅黄鹅黄的。春风吹来,柳条好似公主的小辫子一样舞动着。

  太阳公公把小河照的银光闪闪,可爱的小鱼在水里快乐的游来游去,享受着美妙的春光。

  春天真美呀!

关于教学的随笔13

  1、学习态度决定学习习惯

  今天上《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抽查了一个学生,让她在黑板上给生字注音,居然有好几个不会写。难道是因为她小学时候的拼音基础差吗?可是注释里也标明了注音的,只要记住了就行的。

  更严重的问题在后面。学习文言文就得字字落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让学生解释“寻向所志”中的“向”字,居然大多不知道。我说:注释里不是有吗?有学生说,注释里只有整句话的意思:“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我问:你们就是这样看注释的?其实,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已经包含在整个句子的解释里面了。寻,即寻找;向,即以前;所,一个代词,不用译也可以;志,即标记。这些学生的看书习惯就是不那么认真,实在令人感到沮丧。

  要做到字字落实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问一问自己每一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不懂就去查证一下,是不难搞懂的。可是他们根本不去问,囫囵吞枣地看一遍解释,大概的意思有点知道了,就此停止不前了。这说到底是态度问题,是不够虚心的表现,也是不够认真的表现。

  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是直接由学习态度所带来的。

  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做起,就必须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有目标和计划,才有意志力和行动力

  昨天上《桃花源记》,下课时为他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把课文熟读成诵,二是把全文翻译到课堂作业本上。这两个任务专门考验他们课外学习的计划性。并说好今天课堂上检查。

  今天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昨天布置的两个任务。结果是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只有少数几个(约五人左右)没有完成。完成任务的同学,是怎么完成的,没有仔细询问,但估计一定是花了一些课外时间的。不论他们是怎么安排的,至少说明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并懂得安排时间去完成任务以达到目标了。这就培养了他们的自觉性和意志力。而只有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意志力也比较薄弱的学生,未能完成任务。

  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有了目标,有了计划,有了行动,就会有信心和勇气。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务的同学,一定会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对自己会更有信心。

  3、学习文言,一个字都马虎不得

  今天的课堂上主要是检查翻译文句。老师基本上不讲,只让学生依次把文言句子口头翻译出来。对于有些字词学生未能讲清楚、讲透彻的,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以做到字字落实。

  发现的问题主要有:“缘溪行”中的“行”,没有结合下文下“便舍船”来理解;“忽逢桃花林”的“逢”,有学生翻译成“看到”,没有依照直译的原则,估计是参考资料上看来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翻译时过于拘泥,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组词扩句,给译成“山上有小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小口”当为“小洞口”,“有光”当为“有光亮(透出)”。这反映出缺乏变通的能力。“其中往来种作”,有有学生译成“这里面来来往往的人在耕种劳作”,属于随意添词,违反直译原则。“的人”两字不应该放在“往来”后面,“往来种作”都是动词,是并列的关系,如此翻译显然造成了文意不顺。“其中”的“其”是代词,指“桃花源”,“中”则是“当中,里面”,那么原句可译为“这(桃花源)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人们”作为主语,补充在“往来种作”之前为妥。“乃大惊”的“乃”,有的学生没有记住它的意思,尽管以前已经学到过,可见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养成。类似的还有“不复出焉”的“焉”,“遂与外人间隔”的“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自”、“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等。

  这堂课的主要收获是,让学生明白,文言翻译的每一个字都马虎不得,一定要做到,没有哪一个字的意思是含混不清的。这对于养成他们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4、自订计划,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上星期花了几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进行了一些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教给他们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

  总的计划表上要有总目标及任务总量,要有方法措施,要有大致的时间安排。

  每周计划表上要有每天的课节安排,要有每个时段的可用时间,要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要有计划执行情况反馈。

  要让学生自己先设计,我最后提供计划处方给他们作参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也不是一张计划表所能解决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主动去设计,达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

  还是从易到难吧。先让他们设计某一天的学习计划,然后试行,体验一下;然后再设计一周的学习计划,再到一个中远期的总体性规划。

  5、自学有成就,可自当小老师

  昨天上《陋室铭》。学生对这篇文章可能比较感兴趣,事先已经看得比较仔细了,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把文章背下来了。所以课堂上表现得很热闹,每提一个问题,都有一阵嘈杂的回答,这种表现欲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课上得很顺利,理解完了文章的主旨及写作特点之后,就当堂完成默写了。

  课后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既然学生的表现欲那么强,当时就应该趁热打铁,叫几个学生来分析串解文意,让他们自己当一回小老师--感觉到失过了一个教育契机。

  但从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也感受到,只要学生学得主动,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其实是可以教得很省力的。基本的东西学生自己都解决了,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解疑、挖掘、加深和拓展,这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

  6、联系社会现实,有助于突破难点,理解文中象征意义

  今天上《爱莲说》。不出所料,许多学生已经事先预习得很充分了,有近半学生已经能够背诵了。在刚上课时,他们就忍不住要表现一下,把文章集体背诵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么可以节省一些读和背的时间,而把理解文意的时间安排得充分点。在重点讲了几个字的读音和书写并作了检查后,我把核心问题抛出来:本文是托物言志的文章,那么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并找出描绘所托之物形象特征的有关语句,说说是怎样运用象征的,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领悟到的。

  学生很快找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然后展开联想,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

  关于“出淤泥而不染”、 “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的理解都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说“洁身自好”啦,“不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啦,“正直”啦,“美德远播”啦,“端庄稳重”、“自尊自爱”啦,都还不错。

  关于“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学生的理解有点困难了。

  我作了如下一些指点:跟前一句联系起来看,“清涟”与“淤泥”都是莲的生长环境, “淤泥”的'“脏”是不好的,可以理解为逆境,那么 “清涟”似乎就可以理解为“顺境”,两句话连在一起,就更好理解了:一个君子,即具有高尚德操的人,应该如何看待自身所处环境的问题。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会因为环境的或顺或逆而有所改变,这就是君子之风。

  联系到实际生活,也许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一般的人总是随大流的,也就是一个成语所形容的:随波逐流。从商,难免染上商人的习气,比如说斤斤计较,工于算计,甚至有欺诈行为;从政做官,难免沾染上官场习气,比如说吹拍奉迎,圆滑世故,甚至贪污贿赂……如果社会风气好,也许这样的人和事就少;但如果社会风气已经不怎么好了,那么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实在是太难得了。

  “中通外直”,关键是理解“通”字,“通”者,通达也,无所挂碍,心胸坦荡,通情达理,虚怀若谷。那么作为君子,就是目光高远,处事豁达,不会为生活小事斤斤计较,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患得患失,闷闷不乐。立身处事,遵道从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忧愁。

  “不蔓不枝”,关键是理解“蔓”和“枝”是一种什么状态。“蔓”是“蔓延”,“枝”是“枝节”,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那就是勾勾搭搭,牵牵连连。联系到生活实际,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以“利”为核心,总是在互相勾结的,结党营私,朋比为奸,他们拉关系,走后门,织成严密的关系网,搞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屑此类勾当。所以又有“君子不党”之说。君子是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的,是傲然不群的,是不屑于搞人身依附这一套的,只有小人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

  因为字词方面、朗读背诵方面,学生自己能主动解决,课堂上省下一点时间,所以就有利于理解深入一些。但一节课时间毕竟太短,所以还是有必要让他们课外再作深入理解,比如说就本文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有些课文是用来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的,比如此篇。这世界上多一些追求精神高洁的人,至少懂得什么才算是高洁,总是好事。

  7、自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无须老师代劳

  今天上的课文是《核舟记》。这篇文章我决定让学生自学,在大约40分钟的时间里,我让他们完成这样几个任务:一、解决字词的读音及生字的写法;二、把课文读通顺;三、把全文笔译出来。时间的安排是:完成前两项任务大约用10分钟;完成第三项任务用30分钟。然后我在黑板上把这些目标和时间安排写出来,并且加上了一些方法指导。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效率还是不错的。虽然因为课文比较长,而且笔译也比较费时,第三项任务没有完成,但总体上看,学生们都学得很认真,哪怕平时最容易走神的学生,这堂课的时间利用率都是挺高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这个效率是一般的课堂上没有的。

  让学生自学,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学会自己制定目标、寻找方法和安排时间步骤,形成自学能力。凡是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尽量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我所想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并做一些深化、开拓延伸的工作。

  8、自学效果如何检查更有效?困惑

  《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我主要依靠学生自学。第一课时让他们自学全文,嘱其笔译,并教给方法。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做到字字落实。第二、第三课时主要是抽查兼答疑。抽查方法事先告诉他们:不规则按学号随机抽查,每一个被抽查到的学生翻译一个文句(至一个句号处,作为完整的一句)。这样,就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这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如果抽查到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那么他也找不到什么遁词:因为课堂上已经自学过,课外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除非是自己态度上不认真。

  抽杳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基本上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了文意疏通问题。极个别确实有点难度或学生容易忽略的文言词类活用现象,教师略加指点强调。

  至于写作特点理解,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一是明确本文可归入说明文之类,二是找出本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主要是列数字和作描摹,目的是突出手艺人技艺高超。这类问题稍作指点,学生即可领悟,所以也没有太花时间。

  遇到的问题有:自学之后的抽查,对于学得比较好、基本上不存在疑难问题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显得有点浪费时间了。怎样让这部分人能不虚度这段时间?现在还想不出什么办法。不过,这部分人在听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在跟自己的答案进行对照,这对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还是有作用的,等于是复习了一遍吧。

  9、文言文就要多读,短文要熟读成诵

  今天上《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比较短小,意思也不难理解,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是把文章熟读成诵。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文言文,朗读就显得更重要了。

  我安排的学习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是轻读课文,解决生字、多音字读音。对照课文注释和词语手册,给生字标注读音。板书“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对错读的字正音后,全班齐读,然后指定个别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重点是“与”、“睦”、“长”、“矜”、“分”、“恶”。再齐读巩固。

  解决了字词读音后,接着是齐读全文。(如果学生基础差,齐读前应安排教师领读)。

  第三步是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口译全文;对疑难之处做标记;在全班举手质疑,讨论解决;然后分成四人小组,组内每个学生翻译一句(至句号处为一句),对有争议的字句再在班内讨论明确;最后教师把全文口译一遍,学生对照自己的翻译,检查疏漏或不准确之处进行纠正。

  第四步是熟读全文,以至背诵。分四人小组,轮流领读一遍;小组内进行齐读,直至齐背;各小组之间进行进度比赛,看哪小组最先能够齐背下来。然后挑选背得最好的小组,让其领背一句,全班跟着背诵一句;最后全班试着齐背全文。

  第五步是理解全文:交代一下孔子说这段话的背景,说说这种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并结合《桃花源记》谈一谈,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跟这种理想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熟悉全文以后,这些问题是很好理解的,不必过于纠缠。

  最后齐背全文,并争取默写下来。

  这样,一堂课之内,全文不少于朗读十遍,学生课内达到背诵应该不成问题了。

  10、怎样才是高品质阅读--“对话”

  上午学习杜甫《石壕吏》这首诗的时候,出现了令我意外而不快的一幕:在理解全诗所表现的情节时,有好些学生对“老翁逾墙走”、“妇啼一何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等情境,表现出嘻嘻哈哈的态度,也许在他们心里,只是觉得好笑,而根本没有恻隐之心。这其实就是一种看客心态、麻木不仁的心态。他人的苦难与自己无关,反而是可以供自己娱乐的工具。

  于是,我又重提“对话”理论:阅读文本,就是心与心的对话,就是要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进入文本,进入文中的情境,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对话,与作者本人的心灵对话,入情入境,把自己当成作者,把自己当成作者笔下的人物,这样才算是真正会阅读。如果文本是文本,自己是自己,把文本置于自身之外,看作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东西,那么,就连阅读的门都没有摸到。要像水滴渗入海绵一样去深入文本,不要像水滴在玻璃上滑动一样,浮在表面。

  学生听了这些话以后,神态开始严肃起来。

  我说:把你当成当时的杜甫,或者把你当成向酷吏哭诉的老妇,一家之中遭遇如此巨大的牺牲,还要继续为这个乱世付出牺牲,你还会如此嘻嘻哈哈吗?你对老妇所作出的决定,难道没有任何感觉吗?

  接下去,学生理解文本时,态度比较认真,对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容易理解了。杜甫当时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很矛盾的:一方面对付出巨大牺牲、生活几乎面临绝境的老百姓,是寄予深深的同情,“哀民生之多艰”;另一方面对于统治阶级的冷酷残忍也予以含蓄的批判,但对于为国家作牺牲,又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所以对于老妇坚强地接受苦难,继续为这个时代作出牺牲是深怀敬意的,是赞美歌颂的。

  这堂课,再提“对话理论”,我认为非常必要。因为多数学生确实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品质是非常低下的,这就需要时常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品质。

  11、养成认真的习惯很难吗

  今天学习郦道元的文言文《三峡》。因为已经有过自学文言文的经验,所以这堂课我还是要求要求学生自学。应该说,大部分同学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

  刚上课我就宣布这堂课是一堂自学课,并启发他们自己定学习目标和任务。我说: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在他们发表了意见之后,我小结了一下:一、读通课文(前提是解决生字读音,还要把课文读通顺,不读破句);二、字字落实,笔译全文;三、背诵并默写全文(看时间情况)。大致的时间分配是:第一项任务5-10分钟;第二项任务25分钟;第三项任务10分钟。

  在完成第一项任务的时候,分别进行了齐读检查和个别朗读检查,均发现一点问题,就是个别字的读音学生没有解决好。比如说“属引凄异”,文中的读音是“嘱”,而不是“属于”的“属”,但抽查了两个学生,却都读错了。这是非常令人惊讶不解的事情。因为课文注释里就有这个字的注音,而且平时我一直在强调: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必须对照注释、词语手册解决生字读音,把读音标注到生字上面。然而,这个习惯有些学生就是没有养成。

  我对他们说:“养成这个习惯就那么难吗?有些同学习惯了依赖老师,到了初中,仍然没有自学的能力。其实自学有多难呢?就是自己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注释里的生字注音标到课文里面去,读一读,记住这个读音。这件事情有多难?不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吗?如果小学教师给你们教‘属引凄异’的‘属’字读音,可能会这样教:先在黑板上写上这个词,然后给这个‘属’字标上注音,然后说: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个字念一下。难道要这样教,你们才能学会这个字的读音吗?”

  抽查到的这些同学,相对来说自学能力不够强,以前这个别学生也有过反对自学的言论。从这堂课来看,可能还是观念没有转变之故,总是等着老师给她安排做什么,自己学得不主动。这说到底,还是观念的问题和习惯的问题。

  但从整体来看,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第二项任务有些学生20分钟就完成了,大部分学生25分钟内完成,第三项任务,10分钟之内大部分学生把课文读背了。至于默写,留到课外去完成也未尝不可。总之,学习有了目标,有了计划性,效率还是挺不错的。

  字字落实遇到的问题,我没有当堂给他们解决。

  我问:是现在就给你们解决呢,还是你们自己先试试呢?他们表示愿意自己先去尝试一下。

  12、自学--自教:前提是自觉

  前天两位同学当小老师,课上得比较成功。昨天学习《观潮》时,学生们还是坚决要求自学,并要求再当小老师自教。这样看来,一个课时自学,一个课时自教,就形成了“自学-自教”模式。

  学生已经有了自学的热情,这时候就不能够泼冷水,对于探索中的不足,也应该谅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自学的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已经非常不错,反正没有哪个闲着无事,都很认真地在学习钻研。今天的课堂上,则由他们自教,其实就相当于选出主持人,组织课堂讨论。

  这堂课踊跃报名当小老师的有朱梦婷、周珠娅、朱丹丹。

  朱梦婷因为有过主持的经验,上台后显得落落大方,很老练。与同学的沟通也很自然。比如上课前,她先来了一段开场白,调动了一下学习气氛。在讨论过程中,也能不时的插入自己的见解,对某些重点的词语进行了追问。更难得的是,她还组织了段落大意的概括和写作特色的讨论,对于所教段落的修辞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这样一来,同学们对第一段就学得非常透彻了。

  周珠娅和朱丹丹则略显拘谨,但环节仍然很清晰,该做的事情都没有遗漏。周珠娅在处理译文环节时显得不够老练,在指名同学全译了第二段以后,本来只需对某些重点词语或不懂文句再作引导讨论,可是她自己把此段落重新翻译了一遍,不仅重复,而且费时较多,而对其中的关键词句则忽略了。她也组织了大意概括和问题讨论,但问题比较偏:“从哪里可以看出把船比作潮水?”结果造成了大家莫名其妙。看得出她对自己的表现不够满意,但我觉得也不错了,毕竟是第一次上台。

  朱丹丹能够举手,是我想不到的。这位同学给我的感觉向来是比较内向拘谨的,以前课堂上举手次数也不多。这次她表现出了这么大的勇气,我毫不犹豫地给了她表现的机会。她有两点做得很好,可圈可点:一是注重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字词,在指名翻译后,杀个回马枪--追问一下对个别字词的理解,比如“而僦赁看幕”、“而旗尾略不沾湿”两句中的“而”字;二是敢于让那些平时学习不够认真的同学来表现,只要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显得比较认真。或许是有意来激励他们?这些同学平时往往会被老师忽略,是自己的同学给了他们公平的机会。还有一点: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表现得很谦虚,比如说两个多音字的读音,“车马塞途”的“塞”,“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的“干”,同学们提出质疑,她就让大家查词典。略嫌不足的是有些环节时间拖延太长,显得节奏松散,影响了其他内容的学习。但总的来说也很不错了。

  最后,我得到一分钟的机会,给他们指点了一下作者所处的时代及文章写作的背景,使他们对文章所包含的故国之思有所了解。

  这么看来,我差不多要失业了。

  如果时间上能够安排得紧凑些,那么还可以节省五到十分钟时间,把课文读熟,个别精彩段落也许能够读背。但这个代价,我觉得花了也值得。还有什么比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重要呢?只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他们的能力一定会提高得更快。课堂上五到十分钟的时间损失,在他们有了自觉性的前提下,是很容易给补回来的。还有一点感觉,安排朗读的时候,他们多是采用齐读,方式还不够多样,没有小组读,也没有抽读。这在以后尝试中是值得注意的。

  我觉得这种形式的学习还值得继续尝试。

  13、自学-自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应深化

  昨天学习《湖心亭看雪》。绝大部分学生照例要求自学,但也有个别学生表示异议:“又是自学!”语气中透露出厌烦情绪。

  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自学方式,找到了自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但自学课的程式和内容可能会显得单调。比如说这些天的内容就都是文言文,一般都是按着“解决生字-读通课文-理解文句-背诵默写”的顺序进行的。

  这堂课能取消自学吗?当然不能。自学能力只能在不断的自学中培养和形成。自学的取向不能削弱,只能加强。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所改变。

  于是我说:“这堂课自学,我要提一些新的要求。一是半节课之后,我要抽查你们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比如说抽背、到黑板上默写、抽查对文句的理解等;二是要在内容理解上加强一些,针对课文内容多提问题,提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并尝试解答,主要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写作特色方面去理解。下堂课让你们自教会有些困难,打算这样安排:先给你们半节课的时间交流自己对文章的探索,有理有据地说自己的观点;再由老师花半节课的时间作一些分析总结。”

  于是学生积极投入自学活动,各有各的安排,各有各的做法,从总体看显得有点乱,有读的,有写的,有背的……但从个人来看,却是有条有理的。半节课之后,我让他们静下来,作了一点调查:“你们做到了哪些事情?”他们纷纷表态,解决了生字,背诵了课文,笔译了全文,还有说已经默写了一遍的。

  我说:那么先齐背一下看看。背过之后呢,感觉在语气语调方面有点问题,于是我说:“这篇文章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应该注意一下。下面要不要听我给读一遍?”他们表示欢迎。于是我示范朗读了一遍。他们听得很认真,似有所悟。我说:“要注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意境及人物的心情,要注意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下面你们再齐读一遍试试看?”他们齐读了起来。这一次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然后我又检查了两个同学的默写,让其到黑板上默写全文,其他同学仍旧完成自学任务。如果基本任务都已经完成,就钻研课文,主要任务就是自己针对课文内容去提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围绕作者的表达意图来提,并尝试解答。

  下课前再一次齐背了课文,并嘱其准备好下堂课的讨论交流。但我隐约有点担心: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未必能提得出多少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讨论交流未必能有多少深入充分。这当然没办法,理解能力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好先试试吧。

  14、提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懒于参与是课堂低效的根源

  星期五课堂上布置自学,原定计划是今天课堂上给他们半节课讨论问题。但是我那时就有个担心,课堂上他们提不出多少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导致交流的效率不高。昨晚(星期天晚上),我又专门为这事到教室里作了布置,让他们事先准备充分点,以免课堂上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

  今天的课堂上,我首先布置他们朗读,接着抽读了几位同学,并进行评价。做这步工作的目的是,看他们能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如果能够读得好,说明他们对文章的意思基本上理解了。但是读得并不是很理想,文中的那种意境并没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我又作了范读指导。

  然后是组织讨论。先挑选一位主持人,主要是组织同学们提问及讨论。但主动报名的人很少,等了大半天没人举手,最后还是朱梦圆承担了这个任务。

  朱梦圆的主持做得挺好,先让同学们就课文内容提问,然后组织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完毕,让同学们接着提问;如果问题最后没有得到解决,就先存疑。

  有几个问题还是不错的:有人认为“是日更定矣”,课文注释弄错了,不是指晚上,而是指早上八点,引起大家到文中找依据,有理有据地开展辩论;有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是否矛盾,有问“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写了一副什么样的景象?有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更有痴似相公者”所指何人,是不是同一人?有问“为什么要写出“是金陵人”,也有问量词的表达作用。

  但讨论时,大多是不甚了了,缺少透彻的理解。

  课堂上存在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讨论交流的效率不高。一是提问的同学少,二是参与讨论的同学少。本来打算给他们半节课的时间,基本上解决问题,但从实际效果看,拖拖拉拉一节课,也没有几个问题得到了真正的解决。课堂上的热闹是少数人的,许多人干脆就是无事可做,既没有问题要提,别人提出的问题又不参与讨论,就那么干坐着,有些甚至无聊到玩指甲,翻看别的东西等等。这就可见,他们多数人事先根本没有深入思考过,即使别人思考过的问题,他们也仍然不愿意去思考一下。

  这反映出他们钻研课文的自觉性和能力均十分有限,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的主动状态,课堂仍然是老师的课堂,他们仍然习惯于老师讲解,自己做笔记。

  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一个极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15、错别字是怎么来的

  今天学习《诗四首》。这堂课的任务就是先读背并默写,再理解其中一首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抽查默写,是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分别默写一首诗。其中一个学生默写《使至塞上》时,出现了许多错别字,“单车欲问边”,“单”字少了最后一横;“属国过居延”,“延”写成了“廷”;“征蓬出汉塞”,“征”字给加了“艹”;“归雁入胡天”,“胡”写成了“吴”,后来才改写过来;“萧关逢候骑”,“候”写成了“侯”。另外,全诗没有写标题和作者,也没有一个标点。总共40个字,错别字就有5个。

  为什么会写这么多错别字呢?当然是以前的习惯造成的,粗心大意成了习惯,要改掉也很难。也有学习方法的原因。这类学生读书的习惯一般是靠死记硬背。比如说要背诵和默写一首诗,就是拼命地读呀念呀,这时候只有嘴巴起作用,眼睛和大脑均不起作用,眼睛看到的字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因为没有仔细看。等到功夫用够了,“自然而然”能背出来了,那么就开始默写。这时候呢,写出来的字就完全根据残留在脑子里的语音,结果就写了错别字。

  读书要眼、口、耳、心、手并用,即眼观之,口诵之,耳听之,手划之,心记之。背诵默写之前,必须对内容有初步的理解,而不是完全着机械记忆。如果真能这样去做了,怎么可能出现那么多错别字呢?

  所以,错别字的来源就是“有口无心”,“有眼无珠”。那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学习习惯。

  16、教师无法替代学生思考

  听说《桥之美》这篇文章比较难上,因为山区学生对于审美艺术方面积累很少。

  学习中的问题,要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既然面临困难,解决困难的办法还是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发动学生。教师准备得再怎么充分,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对于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未必真有什么用处。所以我还是打算让学生自学。

  我所能做的,不过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在导入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能想到跟桥有关的优美诗句或词语吗?

  在学生七嘴八舌表现了一番后,我再问一个问题:诗人眼里的桥,和科学家眼里的桥、画家眼里的桥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当然见解不在深浅对错,关键是他们能参与探讨,这就够了。

  我作了必要的概括:科学家眼里的桥,是科学的,里面充满着结构设计、力学计算、数据测量等等;诗人眼里的桥,是情感的寄托,里面有喜怒哀乐,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鹊桥”;画家眼里的桥,是充满美感的,因为他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的。

  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正是一个画家写的。看看大家从这篇文章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在学生充分朗读、熟悉了全文以后,我提了一个问题:

  题目是《桥之美》,那么在作者的眼中,桥究竟美在何处呢?到文章里去找。

  学生找出:桥之美,有诗境美,有形式美,有结构美,有对比美。

  我又追问:作者所认为的桥之美,主要是着眼于哪个方面的?

  学生找到有关语句,我让他们齐读。重点划出“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我又问: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找出来,分别说一说体现了哪一种美。

  把注意力引到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

  17、教师讲的80%-90%是没用的

  长期的语文教学,使我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课堂上教师讲的东西,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自己琢磨出来、领悟到的东西,才是真正管用的。所以,用这个理由,我就尽可以偷懒,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学。

  今天要上《苏州园林》一文。这篇文章挺简单的,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学懂。我想,应该提醒学生注意的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说明顺序。其实用“说明顺序”这个提法我是不乐意的,干脆说“写作顺序”就行了,因为天下文章,无论什么样的文体,都是要讲究写作顺序的。本文条理非常清楚,对于学生来讲是值得学习模仿的,所以不能不强调一下。

  二是注意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既要注意到总体上的特征,又要注意到一些细节上的特征。

  三是要注意,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从总体看,作者是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选定了这样一个视角有什么好处?

  18、敢想敢说,不迷信标准答案,才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上《说“屏”》。

  昨天晚上跟学生有过交流,就正反两方面看法交换了意见。所以上课前我跟他们商量:“有些同学认为,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属于浪费时间,真是这样吗?”

  好些同学感到奇怪:“谁说的,谁说的?”

  我说:“朗读课文还是必要的,可以熟悉课文,可以解决生字新词。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一篇文章拿到手里,必须轻轻朗读一遍,把陌生的字词标上音,了解一下它的意思,可以参照课文注释,词语手册或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你们读通一篇文章的能力是有的吧?自己解决生字新词的能力是有的吧?这不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花时间了。如果不放心,为了检查你们是否能把课文读通顺,又进行朗读检查,那倒真的有点浪费时间了。希望课前最好能把文章读熟、读通顺。下面就读一遍课文,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关于生字新词的学习,在我所任教的班级,基本上不专门占用课堂时间,要求预习时解决。如果真有什么不放心的,专项复习的时候,专抽几节课,集中解决字词。

  学生在朗读了课文以后,我说:“读通了课文,还要读懂课文。你们读懂一篇文章的能力应该是有的吧?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学也是有的吧?这节课老师给你们提几个问题,由你们来解决。别人提问,你们解决问题,这个能力应该是有的。”

  然后,我给他们依次提了七个问题:

  1、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具有哪些特点?到原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学生在第一段里找到重点句,我指导他们再找出关键词--这是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想结合。

  2、“屏”的功能与美感分别是指什么?到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还是同样的方法,原文中先找到相关语句,然后选择关键词,他们也顺利找出来了。功能:分隔室内室外,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可以挡风;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室内屏风“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女子房中“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美感: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

  “对于空间仍然是流动的”这一功能,学生开始不甚注意,于是我问了一句:如果仅为了分隔空间,遮挡视线,那么砌墙不是挺好的吗,更牢固啊。他们马上注意到,屏风“巧”就“巧”在可移动,很灵活,“空间可以流动”这一点,正照应了第一段中的“巧”字。

  3、屏的类别有哪些?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这个问题很简单,原文就有。学生很快找出来了。我强调:分类别是一种说明方法,凡是凡分类别,一定要有分类标准。那么,不用课文里的分类标准,自己试着再立一个分类标准,把屏风再作分类,试试看。于是,学生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位置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雅俗分类……虽然有的分类有点勉强,但至少他们明白了一点:分类别必须要有分类标准。

  4、怎样才能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

  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其实极可能回答不完整。因为有些句子的表述比较隐蔽。果然,一个学生很快找出该段落的最后一句。我肯定他找的对,但表示还要仔细找一找。结果,陆续地找到了其他句子。特别是关于“造型”“色彩”“绘画”,原文的表述是这样的:“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一个学生对此句作了变通:“应该注意造型轻巧,色彩精致,绘画要有诗意”。我立即表扬了她,对句子的理解,要从正面、反面、侧面多方位变通,才能理解得全面准确。然后我说,其实这句话还可以表述得精练一点:造型、色彩、绘画都要有艺术美感。

  5、作者对屏风怀有怎样的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注意到“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外国人齐声称道”等词句,表现了喜爱、赞赏、自豪感等,还有一个学生从最后一段理解,认为正因为作者太喜爱屏风了,所以希望建筑师、家具师们能创造出超越前人的屏风来,角度独特,也应该是对的,值得肯定。但还有些语句学生没有注意到。我就特意作了提醒:作者怎么看待“屏风”这个词语的?听到跟屏风有关的古诗句时,是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于是找到“富有诗意”“令人销魂”等词,从中体会到喜爱、陶醉的思想感情。

  6、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能不能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动笔写下这篇文章的?

  学生到文章中找相关依据。有一个学生很聪明,发现原文中有这么一句“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猜测说本文是为他们而写的,目的是引起他们的注意。我表示肯定,然后进一步讲述:这可能是作者看到现在许多屏风的制造和使用,把诗意弄丢了,把艺术美感弄丢了,心里感很遗憾,所以专门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发出呼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要把这种珍贵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7、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

  学生的回答已经远超出参考书的理解。有一个学生说:古诗是古人写的,说明古人很关注屏风,用诗词表达了对屏风的喜爱;而作者引用古诗,也是表达了对屏风的喜爱;另一个学生说,古诗描述了屏风,说明屏风历史悠久--这时有其他学生发出笑声,我说,他说得很好,他的思维角度很独特,很有创造性,也说得很对。还有个学生说,引用古诗词,使文章的风格也很典雅,富有诗意。我立即肯定了她的思考角度--从文章的语言风格角度来理解,也是很可取的。最后,我补充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屏风和古诗词都属于传统文化,屏风上的书画,本身就通常题写有古诗词或来自诗词的意境,把古诗词引用到说屏的文章中,是很相称的,很协调的,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最后,关于思维的创造性,我说,中国的学生因为要应付考试,从小就被标准答案给套住了,脑里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有,也会怀疑自己,经常会这样想:我的答案跟标准答案是不是能符合?所以中国的学生很乖,很少胡思乱想,很少标新立异,正因为如此,同时也就丧失了创造性。其实迷信标准答案就是迷信某一个人,因为标准答案也无非是某一个人的脑袋里想出来的。你的看法也许比他还要高明呢。这堂课,我们班一些同学的想法,就比教参上的答案要高明得多。千万不要迷信他人,千万不要自套枷锁,一定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我曾经写过一篇随感,标题就是《标准答案的罪孽》。

  我觉得,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确实要经常关注,帮助他们破除不良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观念。比如说对于标准答案的依赖,那绝对不是好事,它束缚了多少学生的思维。我对此是深恶痛绝。所有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对那些戕害思维能力的东西,我是不能容忍的。而学生的每一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都觉得弥足珍贵,因为见到的确实太少了。

关于教学的随笔14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去了解:

  一、与学生沟通。这主要有与学生交谈,看课堂上的表现。

  二、与家长联系。通过与家长联系,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

  三、看学生的周记。

  而对于现在的高一新生,由于中考与高考的要求不一样,中考是水平测试,而高考是选拔性测试,导致了许多应该在初三就学会的知识而没有学,比如说氢气的验纯和蒸馏实验在初三是拓展课,一般老师是不会讲解这些内容的,所以导致了初三的知识与高中的`知识脱节。

  这就要求我们新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熟悉初中教材和中考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比如有序记忆、实验观察、使用图表、阅读理解信息、使用例题、范解。

  三、合理使用习题。选择好教学辅导书,忌随意、杂;指导选择习题,忌多、偏、难、超;适度创新;把握好阶段测试的难度。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笔记;规范表达;归纳总结。

  五、能力培养要假以时日。能力是学生自己形成的;能力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的;能力是需要经历的。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适时地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想学。

  七、不要把我们的“客户”吓跑。不要出太难的题目,使他们觉得很难学。

  相信在未来,我会对学生有更深刻地把握,对高中化学的教学有更深刻的了解,尽快地适应高中教师的职业。

关于教学的随笔15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如何进行高一的化学学习呢?我认为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是先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要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时要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课本,独立回忆一遍,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第二步是掌握听课的正确方法,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重视课堂讨论,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重理解,不要只背结论,要及时弄清楚教材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条理,大胆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第三步是课后复习应及时。课后复习时要抓住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尝试回忆,独立地把教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整理笔记,进行知识的加工和补充。还要看参考书,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第四步正确对待作业。学会独立思考,认真做作业,以求理解提高。第五步是课外学习。要逐步掌握科学地学习规律,大好基础,循序渐进,温故知新。课外学习包括课外阅读,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等。课外学习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其次注重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初中化学知识迁移很少,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所以初中学习更多地体现了思维的直观性经验,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而高中学习更多地要求抽象思维,也就是要具有创新思维的意识,而不是根据经验解决问题。现在的高中教材“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等栏目,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而设计的。另外,化学课外作业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巧解习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视初高中学习思维品质的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矫正我们的高中学习,选择科学有效地方法,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最后一点事合理利用时间。高中学习任务比初中重,所以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休息、娱乐也至观重要。

  总之,高一新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开好头。

【教学的随笔】相关文章:

教学的随笔04-06

高中教学随笔04-07

我的教学随笔04-04

初中教学随笔04-05

中班教学随笔04-09

优秀教学随笔04-11

化学教学随笔04-08

早教学随笔04-16

幼儿教学随笔04-17

小班教学的随笔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