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下册的教学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下册的教学随笔1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阿福的新衣——信息窗1》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大量的数一数的基础上开展的。我们知道,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认识。我根据“怎么会把衣服做小了?”这一主题设计了“量师傅、徒弟和自己的一拃长”以及“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这两大学习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1厘米有多长,我创设了有趣的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估测物体的长度,奠定了基础。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思考,小组合作,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初步掌握了测量方法。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喜学、乐学。如在教学环节“自主探究,合作求知”中,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对比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通过对有0刻度和没有0刻度两种尺子测量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测量物体时,从0刻度量起比较简单。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接着又实际测量,使学生头脑中的厘米概念清晰起来。实现了教学目标。
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过程的体现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特点。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愉悦全作、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关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在情境串与问题串的交融中,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多由学生主体或阿福的形象来提出问题。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以及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自主练习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认一认、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其估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自主解决了故事片中的悬念。同时增强了小组的合作意识。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量课本”“量课桌”等练习;在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给阿福量领口、袖口”等练习。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课堂总结部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测量长度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一年级下册的教学随笔2
这节课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少。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用学具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算。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提供创新的机会。算法的多样化增加学生思维的活动量。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我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得到答案,并在小组中的交流谈论,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笔算的注意点。充分发挥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已经熟练的知道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算几十加几十,得数再加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先算几加几,也就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加几后得数再加整十数;在这个基础上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难易结合,突出重点。 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第1题中的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一年级下册的教学随笔3
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有8个小节,相比前面的课文,不但篇幅较长,不容易读好,而且理解内容也有难度。在吸取了学习《看电视》一文的教训后,我谨记“多读方能自悟”的原则,帮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为学习下一课《月亮的心愿》打好基础。
我至少花了将近20多分钟的时间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并着力训练他们最感兴趣的分角色朗读,让他们初步体验读书的快乐。我也时不时用简短明确的语言激励他们:“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你的.声音比以前更精神了,能读好问句,真棒!”……在老师的鼓励,同伴的夸奖中,孩子们读书热情比较高,抢着当众表演朗读。
在他们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就以“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说明小峰是个好孩子,我相机板书“摆棉鞋在阳光晒到的地方、把棉鞋放回床前”,让学生体会到小峰做事细心,再指导观察插图,练习说话,注意让学生留意画面人物的表情,指导他们把意思说清楚。同时联系课文前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知道小峰的妈妈是个孝顺老人的好妈妈。
以上学习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因为给予给孩子的读书时间很充足,让学生真正进入故事情境,和老师一起与文本对话,这真是验证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再想一想,觉得自己组织读书的方式也有待改进。虽然大多数孩子开始喜欢朗读,学会了和同桌合作读书,互相正音,但是除了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外,得多运用竞赛的方式,激发起孩子们你追我赶的上进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的确,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关键是要学好字词,对于阅读教学,就应该在宽松的环境下,有充裕的时间尽情朗读,不为别的,只为培养读书兴趣,提高朗读的积极性,那么,所有他们该理解的问题,能感悟的内容,也都通过朗读解决了。只要自己今后能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认识,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应该是很轻松愉快的事情。
一年级下册的教学随笔4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
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在此基础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
采取教师范读,画出节奏,指名领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虽说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但是,就“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任哪个学生也不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点拨即“离离”的意思,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再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老师要求学生们通过看图正确的位置,说出古诗的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后他们只要一看到这方面的图画,马上就能说出诗句来。
【一年级下册的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的教学随笔04-16
一年级语文下册随笔04-19
一年级下册优秀随笔04-08
一年级的教学随笔04-08
一年级教学随笔04-0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随笔04-10
四年级下册教学随笔04-10
一年级的教学教育随笔04-08
语文一年级教学随笔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