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的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的随笔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那一首《清明》,寄托给我们以思念,相隔数千年,在那落雨的春日之中,寂寥无声。——题记
我常想:清明,大概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在这时,想起已逝的亲人、朋友,许多人多会不禁潸然泪下——这情,这景,可有谁会开心高兴呢?
可至少我是为他们高兴的。
——清明,扫墓,除尽那墓前的灰尘,放上作为供品的水果,点心。焚上几根香,袅袅烟雾升起,笼罩在墓碑前,寂寞而忧伤。也许,那是一座无名的墓,墓碑孤独地矗立在野地上。然,那是,一个鲜活生命长眠的地方,那不是无主之地,那是他们的,庇佑亲人的最终爱念;最后的篇章。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清风瑟瑟拂过面颊,像葬礼上的悲凉乐章。亲人们,朋友们长眠于这广袤的大地之中,也许数百年后,也许数千年后,他们终究会归于尘土。而这里,是他们最后的归宿,他们人生路途的终点站。可人生没有最终篇章,那清明中的一抹微笑,是亲朋好友对他们最后的悼念……
在清明时节踏青,不知是谁提出的,我想,在清明时,走过那一片青翠的'草地;走过那一片晨露中的草地;走过,那一片温暖的草地。寻找着永远离开的人,他们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带着对已逝之人的思念,带着他们对这世间的最后一丝眷恋……
清明,扫墓,是对已逝之人的悼念;清明,落雨,是自然对亲人的劝慰;清明,踏青,是对已逝之人的怀念。
清明这个节日,是我们对已逝的亲人朋友在这世界上最后一点留存痕迹的证明——证明他们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曾活在这世界上。
试问:那“路上行人”为何“欲断魂”?因为,他们,在怀念在思念,也在想念啊。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长?它也许很短,在不经意间逝去,可它同样也很长。在即将逝去的那一刻,留在了在很多很多人的心里,永不泯灭。
谨以此文,记清明。
清明的随笔2
又就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就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于就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了心头,也唤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轻轻地走在这林间小路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低头沉思,想起了那个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样,沉醉于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虽然就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细雨纷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于就是,他写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就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里,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已故的亲人。他们走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但却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就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杜牧或许与我同样的.心情。看那春雨湿衫,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复杂。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又平添了一层愁绪。于就是,他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觉小了,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了。人生自古谁无
清明的随笔3
从县城开车出城,让人总有种蚂蚁出行、蜗牛移动的感觉,那几条宽敞的大道硬是被车塞得满满的,行车时的那个慢,让人憋气的真想骂人。
出了县城,沿着105国道北上30多公里,便是老家了。平时只需40来分钟的开车路程,今天却硬生生的给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而且,开车时的那种人车陷在铁流里的滋味,让人总感觉现今的路是越来越窄,车是越来越多,我们生存的空间是越来越小。
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城池里的我,每年的清明节时,自然是得按照习俗,去到老家进行传统的“挂纸”扫墓活动。虽然今天这才早晨八点多钟,但外出祭扫的人特别多,让人明显的感觉路上的行车和人要比平时多了好几倍。按说,这清明时的气候应是那种“雨纷纷”的景致,可你瞧今天这天气,却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种“雨纷纷”朦胧意境。那满地的阳光明媚,二十多度的温和气温,让人享受的是一种江南仲春的妩媚。
老家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岭之地,也是个以种植水稻为主,森林为辅的农业大县。她的这种发展模式,自然造就不了什么像样的工业经济,因而成了一个相对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然而最让人欣慰的是,老家还拥有静美的原始田野,有令人羡慕的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环境。这种美,是那种过度发展工业的地方而没有的,也是现今人们所向往的,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一路的行车过程中,车窗外飘过的绵延起伏的山丘小岭,青翠得总让人顿生怜爱之心;错落有致的村庄点缀在绿意浓郁的田野里,让人捕捉到的是一种悠闲的田园生活诗意,是一幅巧夺天工的田园画境。人生活在这幅画里,享受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完美合一惬意。只是这季节,那不时传来的阵阵此起彼伏的燃放爆竹之声,和那山坡岭上随处可见的三五成群结伴而行的祭扫之人,才会让人感到,这清明节在当地的盛兴。
在乡俗的习成里,老家的清明历来沿袭着“清明挂向前,冬至挂到年”的祭扫习惯,遵守着只争前不往后的规矩。而每年的清明节,人们这天不管人有多忙,身在何地,一般都会放下手头的事,而腾出时间去施“行礼”。记得小时候里的自己,清明的这天吃过早饭后,自会被父亲带着来到村中的祠堂,而会同族里的大小男丁们去祭祖,然后才跟着大人们去到村庄外的山丘上的墓地,沿着这个山丘走到另一个山岭,而依次地进行着扫墓的活动。等到扫墓完后,大家才一同返回到村中的祠堂。而这时的我们,就只能是瞪着眼去听大人们说着那些自己还听不明白的议事。议事的议程结束后,就是全族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聚在祠堂中统一用中餐。这种热闹过后,也代表着这年的祭扫活动结束。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前的这些“规矩”已是很少有人去遵守,繁琐复杂的祭扫“仪式”也不会有人去照搬,这清明的祭扫活动,早已被流行的文明新风取而代之了。
清明注定是一个忧伤的日子,也是一个让人怀念故人的哀愁之日。这个日子会让许多的人沉浸在一种对已故亲人和亲朋好友的深情缅怀中,一种在对以往生活的深深追忆里。现在每年的这个节日,我同许多讲新风的人一样,定会携妻带子的回到自己老家,来到那静静的山丘冈上祭拜自己的先人,打扫那些长眠于此地的亲人墓地,并对他们表达一种深切的缅怀之意。不巧的是,今年的清明,我那失业又再就业的妻子得为五斗米折腰,儿子得为一方百姓的平安担当护卫,那么陪同我前往老家的只能是还在求学中的女儿了。
到达老家,已时近中午,我却没有急着先去那个养育了自己18年的村庄,而是开车直接来到了祖辈和父亲长眠的那座小山丘。在极目的远望里,只见远处山丘之上几缕幽幽的烟柱在悄然的升向天空,几个熟悉的.人影一下就跃入了眼底。这些人是三堂叔和大堂弟他们,是他们两家的人在那儿进行着祭祖扫墓的活动。
改革开放后,我的这些堂系亲人是我日常最难见到的人,他们像多数走出乡村的农民一样,已然变成了这个时代的都市建设者,那种美化城市的打扮者,一种叫着“农民工”的时髦人。虽然他们像游子一样而为生活长年累月的奔波在外,但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的永远是庄稼人的血液,是那种依依的故土情深。而每年的清明节来临,他们通常会提前时间回到自己的老家,在清明节的这天带上自家的儿女,以“传帮带”的方式,在把清明的这种祭祖扫墓的风俗传承下去,把那种对已逝亲人的缅怀之情,根植在亲情的血脉里。
下车后,简单的同他们打过招呼,我也张罗着祭扫的活动。在一种独特的心情驱使里,几分哀愁随之就爬上了心头。在把墓前的那些杂草荆棘处理好后,随之吩咐女儿把那些带来的祭品摆好,然后就按照烧香,磕头,敬酒,焚烧冥钱,燃放炮竹的仪式依次的进行。
对着已在另一个冷清世界里的亲人,我心里有种默默地祈求在轻呼,我祈求先辈们的在天之灵保佑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在心里默默的祈祷,祈祷先辈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安好,了无牵挂,永远安息。
我不知道先祖们和父亲是否感应到了我的这种缅怀之情。然我依稀记得他们在世的英容笑貌,记得他们的爱与温暖,记得那些世事无常和在一起生活时的冷暖。
是呀,我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曾是他们用最无私的爱和精心的呵护,而一路陪护着我长大成人。没有他们的教导和引领,就没有我的今天和现在。虽然现在是阴阳两隔,可我多么希望他们能感应到我的这种哀愁之情,看到我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乱象中,并在他们的保佑下,维持着家的和兴与繁衍生息。然而,我的心中也疑生出一种忧虑,怀疑着自己的孩子们是否能传承这种农家淳朴、善良的品性,去做一个诚实、进取、守信、有为、对社会有作用的人。我想,我的这种担心是必需要向他们传达的。因为我现在生存的这个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与我这代人的生存环境截然不同,人们的内心早已空洞得没有情感和东西。而血脉亲情和至爱、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善,道德情操的善美,已衍变成了一种麻木和没有知性的悲泣。今天这个如是的文明社会,人已很难享受到“人情”味的那种芳香醉人。物的过度贪享,让人的道德游离了躯体,从而变得没了人性。那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诲,已让时风淹没,而让我的儿女不知生活的滋味,人生的艰辛不易。
一阵山风吹来,眼前的山花野草悠扬的摇曳,仿佛把我带到了少年时。祖母她牵着我的手去赶圩,买我最想要吃的东西;父亲教导着我认字做人,说着最为简单的人生道理;而那个孱弱的自己,身躯正倒映在田地间的水畦里,走在挨饿的挣扎里。这样的成长经历,是那么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留在我走过的岁月脚印里,它是如此的清晰,又是如此的悲凉,是那样抹不去。
虽然,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也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过上了相对安逸的日子,但我的这些经历过苦难的亲人都相继离我而去,就那么永远的睡在这块养育我的土地,然我心中依然有他们散碎的记忆,有与他们共同生活的温馨印记。而这个红土山冈上不过是重新汇集成了另一个村庄,到处都有他们的影子和音容笑貌。今天我虽然不能再与他们相见,也无法再去报以他们的养育之恩,但是那些记忆的图像总会时而的呈现在脑海里,勾起我许多的追忆。
也许,这些亲人们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只给我留下一首深情的缅怀之曲。直到一年又一年,我看着自己的鬓边悄然生出白发,这时的我才发现,哦,我也步入了人生的午后了。而我所有寄往天堂的哀思,它正泛着青冷的光泽,化作袅袅烟弥,在悄然地通往天堂呢。
清明的随笔4
仰望繁星闪烁的乌黑苍穹,在这穹顶之下,有多少令人安然的黑甜?我不曾数过,当然不可能数,哪怕是童年时代的我看过多少次星空、拥抱多少次大地也不曾数清。那时他还健在,依旧那么硬朗。可他的视力很差,我不知道在他眼里我究竟是什么样,不知道他能否看清我未成熟的脸庞,尚年轻的双眸 。
可他依旧是不在了。
古人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啊,又是一年的清明,连日里天阴沉沉的,最终雷公电母忍不住了,提前把雨降下,还没到清明就已断断续续下子个星期的雨。今年我在郊区居住,与往年不同,我可以走进大自然,出了居住的地方向北一直走可以到山脚下,偶尔爬到山顶领略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壮。站在上面我居住的地方渺小的可怜,可是我仍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最黑暗的时光。他突然离我而去,如果他临走前对我说些什么我可能不会这么伤心。
一家人终究心连着心。在他离开我的前一星期还在和友人谈论健在的长辈,并祈祷上帝容许他多活几年,看着我考上大学。可是他等不急了,一刻也没多留给我,让我陪他说说话,再听他苦口婆心的训斥。谁说不是这样?可怜的人们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清明又近了,倍加思念已故的亲人。走在田间小麦已过膝,昨日风吹了一宿,麦田里斜倚的'泛着青涩的小麦呈现出涡旋状,青嫩的麦浪滚滚翻腾着,我的灵魂已融入自然,随着麦浪、随着花香、随着雨滴飞向未知的远方。不知道它要飞向何处,只希望能找一片沃土生根发芽结出诱人的果实,再随果香飞远,寻找自己遗失的幸福。
桐华描述爱情时不过寥寥几句“当一个人轻描淡写说出想要二字时,他已握住了开我心门的钥匙,当他扔掉伞陪我在雨中挨着、受着、痛着时,我已彻底向他打开了门,当他握住用自己的背朝向箭时你此生不可能在,之后是是非非不过是倾尽一生”。我与他的爱是亲人之间的关爱,却要比这更深沉,以致我无法解脱、无法忘记、无法割舍。
纵使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那位相国公子,因着那相知却不能相见的缕缕牵念,倒出他心底最真挚的思念。而我对他的思念会像大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
清明的随笔5
又一年的清明如期而至,上坟的人们不约而同的走向自家祖辈的坟头。在那里跪在坟前烧上几沓所谓阴间能花的纸币,献上几盘逝者生前爱吃的食物,等到纸币烧成灰烬,再倒上一圈子的典酒,末了,磕上几个头,坟就这样上完了。在临走之际,若遇上那个有心的子孙突然想起自己的先辈有吸烟的习惯,不免就会点上几根放到坟前,让逝者的先辈也过过烟瘾,这时儿孙们才会心安理得的离开。
坟呢!依旧孤苦伶仃,唯有坟前的纸灰或贡品,才会让人看到一点生机,可这点生机也要不了多久也会烟消云散,一切归于尘埃。正如有人说过,“人生来一丝不挂,死后也未能带走一片云彩。”
看似简单、平凡的一生,却也因为人的个性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总而言之,无论谁生前是善还是恶,是贫还是富,都摆脱不了一死,死后也都只占那么一点地方。想想生前的`人们间的尔虞我诈,到头来还不是一样的归宿。
想一想!死人管不了活人的事,活人也顾不上死人的坟,唯有每年清明能在坟前磕几个头,那么逝者也不枉活过此世。
上坟的人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家中,回到自己该有的生活里,该怎样就怎样。谁也不会因为今天是清明,而错过明天的事情;谁也不会因为今天是清明,而想到人这一生到底为什么活着,财富、权利、享受、还是名利。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习惯吧!——活在当下。
清明的随笔6
清明节——一个充满怀念的伤感的日子,我跟老师及同学怀着沉重而崇敬的心情来到了烈士陵园。
我们来到高高的纪念碑下,向烈士哀悼。纪念碑气势磅礴,宏伟高大,上面写着苍劲有力的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后面则是郁郁葱葱的松柏,古树参天,经济的树林中安息着一位位光荣的烈士们。站在烈士墓前,不由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跟对他们的怀念。
他们在战争年代,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就人民于水火之中,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安逸的生活环境,今天的跟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幸福也是他们所期望的。
其实,人民也没忘记他们,把他们集中安葬在这里,就是为能常常来看看他们,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记住他们的。
瞻仰是一种对话,缅怀是一次洗礼血与火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震撼跟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们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跟勇于献身的品质将是我们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激励着我们不断的努力啊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从我们的先烈们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澄城的发展,骨络跟精神还有我们这些弄潮儿的热情、灵感跟活力。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让我们的先烈们在九泉之下安息吧!让我们手擎先烈们传承的接力棒,为祖国的明天日月常新,一无反顾的,前赴后继!
清明的随笔7
随着春天的脚步走进了清明。
古往今来每逢清明,人们都会怀揣着对先祖故亲的祭拜来表达自己的孝心,饱含追思和愐怀亲情,这也是一年中拜祭先祖忆念故亲最为集中的节日,现在清明节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了,也被纳入了国家法定节日之中。
清明,老公借了车陪我到县城去给父亲上坟,吃过早饭后老公先下楼去擦车,我在家装着上坟用的物品,心情却是那样的沉重。父亲离开我们已有十二个年头了,他的一生很辛苦,自己省吃俭用把我们姊妹拉扯大,等到我们都成家立业后,日子好过了,他却因病永远的里开了我们,孤零零的长眠于大地……怀念的思绪不由地涌上了心头,收拾好黄纸,香烛,冥币和炮等物品后,想着父亲在生前的日子里喜欢喝点酒吸点烟,这又给装了一瓶酒一盒烟,心里还不踏实,想着给父亲再拿点水果,当我把两个苹果仔细的放上洗洁精在水龙头冲洗时,心里想着洗的再干净父亲能吃上吗?满腹的凄楚,无尽的怀念悲情占据了我的心头,思念的切肤之痛哽咽了我的喉咙,泪水止不住的流了下来……老公的催促电话把我又拉回到急切的行动中,赶紧装好东西后下楼了。
清明前,天气就不好,乍暖还寒的,此时天气更是乌沉沉的,阴霾笼罩着苍穹。车子行驶在通往县城的柏油路上,道路两旁绿油油的麦田,农家院旁果园里开满枝头的桃花一簇簇一簇簇的红了一片,路边的树木也长出了嫩绿的小叶,绿茵茵的,本是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色,在这阴霾的笼罩下,显的有几份沉寂,无心赏景,心里有的只是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哀思……
渐渐的起风了,关紧车窗看到外面已经是尘土飞扬,这样的天气只有放慢车速,当到了县城车子驶进了通往坟地的山冈上的小路旁,因为车子很多就紧紧巴巴的找了个停车的'地方停好车,此时已经是狂风大作,沙尘满天,枯叶、纸屑被狂风吹到空中,飘飘摇摇的上下翻滚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用这样一个片段描述了清明时情景交融的一个场面,可现在不是雨纷纷,是风嚎,不管怎样的天气,我在想也许宇宙是完美的统一体,具有无法诠释的内在规律,每逢清明天公也会保持与人间惊人的同步,用阴冷、大风抑或细雨哄托悲悯忧郁和凄婉,达到天人合一融通互联,这是一种天地和谐也是一种奇特的宇宙感应。
提上包缩着头顶着风行走在通往坟地的小路上,路上上坟的行人络绎不绝,用不同的状态顶着大风行走着,大家都是一个共同的心愿去祭拜已故的亲人,手上提着的包里不仅仅是装着黄纸,香烛,冥币和炮等物品,更重要的是装着一份对已故亲人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在坟前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能点燃冥币等让它化为灰烬来传达我对父亲的思念,离开时心里有千万个不舍,默默的向父亲告别:父亲,在下个清明节我们还会看你来。
清明的随笔8
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连,后人便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而有关寒食节的“清廉传说”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和寒食节息息相关。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它又名“禁烟节”“冷节”,日期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在这天,人们要禁烟火、吃冷食,以表达对故人的缅怀与哀思。
寒食节禁火食冷的习俗,源自于一个“割肉啖君”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在一次流亡中饿晕了,始终跟随他的忠臣介子推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烤熟后给他吃,令重耳很受感动。后来,重耳当上君主封赏群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向他提起,他才派人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看到重耳身旁尽是小人,便背着老母躲进深山。为让介子推下山,重耳下令烧山,然而直到最后介子推也没下来。等火灭了,人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被烧死在一棵柳树旁,柳树树洞里还有一封写给重耳的信,希望重耳亲政清廉,体恤百姓。重耳十分悲痛,下令以后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国禁烟火、吃寒食,以示纪念。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这天去扫墓。
清明的随笔9
清明节随笔清明节随笔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明节到了,我们学校放假三天。中午吃过饭,我问奶奶:“奶奶,我们扫墓了没有呀?”“没呢!”奶奶应声道。“我们准备一下就去。”准备齐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随着家人去扫墓了。
走到半路,我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明要扫墓呢?”于是我询问起爸爸来,爸爸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清明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正是大地回春,一片天清气明的时候。”爸爸顿了顿接着讲道“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从秦汉以后才开始的,是为了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后人幸福健康。”。其实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祀祖先的哀思,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啊,原来清明节还这样有趣呀!我看到人来人往前往扫墓,扶老携幼的情形,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的随笔10
今天是清明节,我高兴极了,因为爸爸答应我下乡扫墓、踏青。
上午,爸爸和我两人一起骑车往乡下赶。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沿着公路两旁,有绿油油的麦田,黄灿灿的油菜花。爸爸对我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一定不能忘了这些革命烈士。今天我们到乡下祭祀祖先,深切地缅怀先人,这也是有教育意义的。不久,我们到了乡下老家,见到了爷爷奶奶,他们见到我们回来很高兴。一会儿,我们全家进行了祭祀祖先的活动。
下午,我们在回家的途中,来到了双湖公园。双湖公园在县城的南面,因东西两湖而得名。这里湖水清澈,树木茂密,草坪碧绿,景色美丽,吸引了很多游客来踏青。我在这里也见到了好多同学,我们在这里玩得很开心,也拍了不少照片。
到了下午五点钟,我和爸爸就回家了。我感觉今天有点累,但累中有乐,因为增长了见识。
今年的清明节真有意义,扫墓、踏青一举两得。
清明的随笔11
记得小时候,我的爷爷也总是在清明前后给我变这个柳条变哨子的“戏法”,在那个玩具基本依靠原始创造的年代,这样的玩具不可谓不是一件“大件”。清明节当天,我们还要被家里的'老人们早早的叫起来,手上、脚上套上多种颜色线条做成的“手镯”、“脚镯”,脖子上也要套上由新鲜艾草制作的“香荷包”,用老人的话说这都是有灵性额东西,会保佑我们健康成长的。吃罢用新鲜艾草煮过的鸡蛋,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变爬树登高去折柳条、松枝。在老人们看来,河边常年生长的直柳条和刺松枝都是不能要的,上等的柳条一定是那种垂到地面的大柳树上的柳条,所以校园里粗壮的柳树就遭了秧,每每清明节假期,校园里总是出现和门卫大爷为了柳条打游击的场景,现在想想真有点哭笑不得。
算了算时间,这边工作忙完回家的日子正好在清明节假日前一天,回家吧,扫墓、除尘,寄托哀思。
清明的随笔12
清明节放假,我同妈妈一起回德阳祭奠逝去的亲人。
我们家有个习俗,祭奠先祖是没有成年的孩子是不能去的,怕沾了阴气。还规定祭奠逝去的亲人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午餐,下午一起踏青。这次清明节是在二舅妈家吃的午餐,二舅妈的厨艺是整个家里最好的,大家围坐在桌前吃的吃,笑的笑,十分融洽。
吃完饭大家有的在厨房里帮忙收拾,有的吃撑了坐在座位上,有的'围在一起讲;小孩子们嬉戏打闹,大孩子们有说有笑,老孩子呀床上睡觉。
大约两三点时,全家人分成五辆车陆陆续续地到达了目的地(德阳的踏青胜地)。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可今天分明就是个大晴天嘛!大人们找了一块空地把准备好的野餐布铺上,围着坐下聊天,哥哥姐姐们都拿着手机要么打游戏,要么和同学聊天。我和弟弟妹妹们当然是坐不住了的。要来妈妈的车钥匙,拿出尘封已久的风筝,我已经想好干嘛了,放风筝!可与弟弟妹妹们放风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哥哥姐姐投去求助的目光,但他们好像没看见死的压根儿不理我(或许看手机根本没看我一眼)。
没法,只能与弟弟妹妹一起放风筝了。不过好像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费力困难,让弟弟妹妹帮我举着风筝“3、2、1”跑!风筝顺利起飞,在天空中飞翔飘来飘去好不快活。
在玩闹中,在聊天中这一下午眨眼就过去了。这一天也随着太阳的渐落离去。
清明的随笔13
清明回家,看到我家的一方灶台,有点感触。
灶台不大,三五平方米,在厨房一隅。窑砖水泥砂浆砌制,灶上两口大铁锅,中间一口小铁罐,铁锅烧菜做饭,铁罐烧水洗碗,台面铺上瓷砖放置锅碗瓢盆,各司其职。
自记事起,母亲的一天几乎就是从灶台开始的。天刚蒙蒙亮,母亲便起床梳洗,生火做饭。打好洗脸水,盛好热饭菜,她便叫我起床。我随父亲,不爱吃面食,母亲和奶奶却喜欢。偶尔早饭意见不统一,两口锅就派上了用场。待我吃完上学去后,母亲又开始操持家务,琢磨菜品做法。
即便家中装上了液化气,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用灶台生火烧饭炒菜。“柴火饭、小锅菜,就是香”,平日的家常小菜,父亲对母亲的手艺总是赞不绝口。自上高中起,学业紧张,我就开始住校园,完成学业后又到了离家甚远的深圳工作,每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父母两人在家,父亲常早起出车干活,母亲饭量本来就小,用液化气灶简单下点面条或热一下炒饭,抑或买些早点,生火极少,土灶慢慢闲置下来。
每次回家,母亲都在厨房忙前忙后。灶膛里柴火的燃烧声、锅铲有节奏的翻炒声、汤水煮沸的咕噜声,成了最动听的'声音。母亲使出十八般武艺,蒸煮煎炒,忙得不亦乐乎。“这是儿子喜欢吃的鱼,加点花椒更入味”,“这是孙儿的蛋饺,肉末白菜馅”,“儿媳的红烧肉,烧好后要在炉子上用炭火炖一会”,母亲喃喃自语。我每次回到家,都会垂涎灶膛里的红薯,母亲则提前备好,多烤几个摆放在餐桌上。
之后听父亲说,只有我们在家时,母亲才会启用那方土灶。今年我们约好,日后只要回家就由我和媳妇掌勺,父亲监制,让忙了一辈子的母亲能好好歇歇。
清明的随笔14
一
雨后。
空气清新得让人感觉到重生的欣悦。
二
湖心的岛上,一片一片的,深浅不一的绿色,轻轻地渲染开来。没有层次,也不显得纷乱。合欢树忍过一冬的秃枝开始继续生长,仿佛,目标就是要够到湖面。
淡咖啡色的泥土小径,像蹒跚前行的细长河流,从岛的四周向中心汇聚。尽头,很自然地纠结在一起。
三
印象里有一棵很大的樟树,一半叶子,是经冬的红色;一半叶子,是新生的绿色。
四
清明的雨,把空气洗刷出一种无以言喻的掺着凉丝丝的春泥味道和草叶上的露水气息的清新。那种透明的清新,是无法用人类愚钝的感官去丈量的。
这样的清新,使得一切的思绪和情感都变得清晰起来。
清晰,但是不会尖锐。
就像这眼前的景致,明亮,但是不会刺痛我的眼睛。
五
我,阅历尚浅,涉世未深。
我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痛。
脚下,遍地深深浅浅的水洼,映出有淡绿色的风轻笼的美丽风景。
我们这里,是一个世界;
我们的眼睛里所折射出来的,又是另一个世界。
六
干净的带着雨露潮香的风,淡淡地吹起来。
湖面,宛若系一方透明纱巾的女子,温柔地蹙起了秀眉。
草坪,绿茸茸的。
树木,端凝地站立。
密密的叶子,不分新旧,不分色泽,一齐微微地颤动。
风景,很清寂。
是一种超脱的清寂,清寂中,让人忘却了孤独。
七
心境,随着思绪的沉淀,一点一点变得淡定,变得泰然。
所有凌乱纷繁的记忆和梦靥仿佛都被纯澈的`雨的气息掏空,只留下,陪我一路走来而瞬间都不曾被遗忘的,信仰。
八
信仰还没有学会绽放。
信仰也从不惧怕彷徨。
信仰是四月梢头的新绿消息,信仰是五月湖畔的温柔花香。
信仰是九月泛黄阳光里的雏菊。
信仰是十一月孤独而且骄傲的苍空。
信仰看过了云踩过雪地的痕迹,信仰听过了雨沾湿花香的啜泣。
信仰做过雾里掌灯的使者,信仰当过雨中暂歇的港湾。
信仰,是最真最深的纯白色,澄澈,而且明亮。
清明的随笔15
今天是四月四日,学校放清明节假。我回到了家乡和亲人们一起过清明节。
早上的时候,妈妈和奶奶早早就起床了,要做许多的事情,到市场买菜、肉。妈妈买完各种东西后,就回家当场和爸爸一起杀鸡、炒菜……做清明扫墓前的准备。妈妈叮嘱我们说:饭后不要乱跑,上午准备出发去扫墓。
妈妈、爸爸、奶奶、二伯、二伯母等一直在做准备工作,从早上忙到中午。差不多11点的时候,我们带着酒,还有鸡鸭、米、鞭炮等供品,带着装满黄草纸,冥币等祭祀品就出发了。
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哥哥累的气喘吁吁,而我也累的心脏怦怦直跳。
二伯一上来就二话不说,拿起锄头就把太公的墓碑前后的野草和烂泥清理起来,清理干净后,就叫爸爸到附近的泥地里,拿起锄头挖了几块大的泥块。我、哥哥还有表哥一同去搬石块。我们把石块搬到墓前,接着大家把带来的纸钱统统交给二伯,,二伯把叠得整整齐齐的纸钱分别放在石碑的东西南北方向,用石头压着。此后,奶奶把盛了两碗干饭用两双筷子插在饭的中央,再在墓碑前摆上各种供品。然后奶奶就拿出一大的麻袋的黄纸和冥钱,让我们分别把它们搓得均匀。哥哥搓得最搞笑,他使尽力气地搓,像打沙包一样用力地打着,使冥钱都均匀散开而他的拳头的皮搓破了。纸钱搓好以后,表哥就把火点着了,点燃了香烛,纸钱一叠一叠地烧。几位表哥们点燃了爆竹,随着“啪啪啪”声,那声音刺耳又响亮。
我们全体成员在铺了毡子的墓碑前齐齐地跪下来,随着二伯的叫声又跪又拜,我们默默地祝愿祖宗在九泉下安息,祈祷祖宗保佑我们下一代兴旺发达。
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无尽的.悲伤感动着天地,思念的心情,落向人间。此刻我的心与天堂的你们在一起,年复一年的清明,是这样的感情,久久的,不散……
【清明的随笔】相关文章:
清明祭祖随笔04-16
清明的雨随笔04-08
关于清明随笔04-06
关于清明的随笔04-13
清明的思念随笔04-10
清明祭祖随笔8篇04-16
关于清明随笔15篇04-06
关于清明的随笔15篇04-13
随笔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