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部位靠后怎么办,在歌唱教学中,对声音应该靠前还是靠后这个问题,声乐界一直存在争论。“靠前”学说以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丽莉.雷曼为代表,在欧洲美声唱法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一起看看发音部位靠后怎么办。
发音部位靠后怎么办1
发声靠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口腔“后紧前松”,口腔后部太用力,而口腔前部出字无力,这样容易使字音闷在嘴里送不出去。
因此,改善发声靠后的思路很明确,就是把“后紧前松”的口腔状态转变为“前紧后松”。
“半”打哈欠
吐字发声时,口腔后部是一种“半打哈欠”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后口腔既能打开,又能松弛。“半”的意思就是,后口腔打开不要“过度”。后口腔如果过度的打开,甚至有一种用“呕吐”的状态说话的感觉,发声就容易靠后,这是要避免的。
后松
后口腔太使劲,会降低气息向前的流动感,使声音在后口腔不停地转圈、混响,似乎后口腔的共鸣增加了,实则影响了字音的清晰。后口腔的紧张主要表现在舌根的紧张(比如舌根后缩、下压、抬高等)、软腭过度的挺起,以及牙关的紧张。软腭,是声音从喉部送到硬腭前部的一个“中转站”,软腭适度的挺起就可以比较好的.把声音反射到到硬腭前部,有点类似于镜子对光线的反射。
如果软腭过度挺起,则可能使声音被垂直反射回喉部,就造成了发声的靠后。牙关和舌根的紧张一方面会使口咽腔变得不够通畅,另一方面还会反过来使口腔前部无力,这就使声音很难往外送出来。当感觉后口腔比较紧的时候,可以用叹气的方法让后口腔放松下来,再继续练习。
不要急于求成,尽量少做无效的、错误的练习。注意口腔打开时是一种“半打哈欠”的感觉,牙关、下巴、软腭、舌根都是比较松弛的,这是一种轻松舒服的状态,这个动作不是刻意的、较劲的、吃力的。
前紧
加强口腔前部的力量,使“出字”有力,口腔前、后的力量平衡,有利于把声音很好的送出去。口部操的练习基本上都是在增加口腔前部的肌肉力量,比如“伸舌、顶舌、绕舌”等都会要求力量集中在“舌尖”,不然就难达到练习的目的。
唇部无力也是很容易导致发声靠后的,双唇音如果满嘴用力,就会使后口腔变紧、发声靠后,要让力量集中在上唇中部很小的一个点。力度和敏捷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轻松敏捷才能更有力。加强口腔前部的力量,可以多练习“力”、“量”这两个音,让字音有力的弹出,尽量的往远处送。
声挂前腭
口腔共鸣非常重要的一个内感点是“硬腭前部”。要让声音更明亮,减少闷暗靠后,“声挂前腭”很关键。后口腔的作用就是一个“通道”,要让声音通畅的经过口咽腔,贴着软腭、硬腭的中纵线自然的流动到硬腭前部。在后口腔不要有捏、挤、卡、压的力量,这些力量都会影响“通畅”。
可以发“a”音延长来练习“声挂前腭”,练习时时刻注意后口腔是否松弛、通畅,让声音像抛物线一样,沿上腭送到硬腭前部,有一种“穿透”硬腭前部送出去的感觉。
避免a音靠后
a音如果舌位靠后,就会掺杂“o、e、u”的音色。发声靠后,可能很多韵母的舌位都会偏后。通过练习,使“a”的舌位、音色相对稳定。“a”的舌位准确了,其他韵母的舌位都可以“a”的舌位为基准,就可以改善发声靠后的问题。
“a”音的舌位是“央低”,舌头自然放平,唇齿相依,上下齿微露。“a”音要发好,很关键的一点是,口腔前后肌肉是均衡的紧张状态。如果口腔用力不平衡,比如“后紧、前松”,“a”就可能靠后。
发音部位靠后怎么办2
正确认识“靠前”“靠后”
其实,声音“靠前”“靠后”是一种比方性质的声乐教学术语,不是科学用语。就像我们许多常用的声乐教学术语一样,它并不是那么科学,但在声乐教学中却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尚家骧先生在《欧洲声乐发展史》中是这样注释丽莉.雷曼学说的主要论点之一的“旋转的音流”的:“她有时把气流与‘音流’混为一谈。
其实,人的呼气的气流速度有限……这种说法从物理上来说是极为荒谬,然而在声乐教学中却起着很好的形象性比拟的心理价值,当学生想像到‘音流(气流)’是旋转着滚滚流出的时候,声音就不会滞涩、呆板、无表情,相反地却充满生机和律动,气息通畅,声道通畅无阻。”既然如此,我们就仍可以大胆的用“靠前”“靠后”来对唱法进行描述,关键是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对声音“靠前”“靠后”,各有所云,各有主张
当然也会出现各种片面之见。主张“靠前”的多要求声音明亮、清晰,主张“靠后”则要求声音宽厚、含蓄。有人一提“靠前”,就认为是太白太浅的声音;一说:我们中国的民族唱法是比较“靠前”唱的,而欧洲的美声唱法是“靠后”唱的等等。
其实欧洲声乐历史中的“靠前”与“靠后”两派代表人物,都是一代伟大的歌唱家,他们的学说都是根据他们在实践中的感觉和经验而总结提出的一些看法,这种感觉对歌唱家本人应该是很有实用价值的.,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发人深思的理论。
但有很多不正确的理解,比如,有人为了“靠前”,头与下颚都往前伸,似乎伸得越前声变越靠前,结果气息控制不住,气提到了嗓子眼,造成气息浅、声音扁;又有人为了“靠后”,将气往下压、头往后靠,下巴和喉结也往下压,结果气息是僵死的,本人使了很大一股劲,去把喉撑开,把气给憋住,结果是听众感觉声音没有出来,不论是音高还是音量,都不能给人舒畅感,整个觉得闷住了等等。
这些都不是“靠前”“靠后”的正确的理解和做法。
我们把人本身称为一个天然的乐器:气息是风箱,声带是簧键,共鸣腔体便是共鸣箱。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任何真正的乐器的共鸣箱都是固定不变的,而人的“共鸣箱”是随着“乐器”自己的意念而调整的。
因此“靠前”唱的意念可能容易导致把声音打向前腭,使音流直接冲击在门牙后面的硬口盖上。这样烟管以上的共鸣腔便会被堵塞,不可避免地失去声音的灵活性,音量、音高甚者音域都有限,更可能造成咬字肌肉群的僵化。而以斯坦雷等为代表的“靠后”学派则指出:“声音不应‘靠前’‘集中’于面孔前部(或鼻腔、或面罩部位)”。
“鼻腔内充满湿润的黏膜,只能起吸音作用,不能起共鸣作用。额窦体积太小,无足轻重,不起决定性的共鸣作用。头腔内是大脑和小脑,也不能起共鸣作用。
口腔虽然是个能改变形状与体积大小的共鸣腔,然而,如果主要依靠口腔共鸣来发声,则咽腔会缩小,而喉咽部的收缩又直接影响到喉器内声带的运动,致使声音有喉音,不合乎卫生和美声的要求。”
发音部位靠后怎么办3
靠后”“靠前”是因果关系
那么,声音到底应该是“靠前”还是“靠后”呢?我们认为“靠后”唱是原因和手段,而“靠前”则是“靠后”唱的声音的结果。
也就是说,“靠后”是对演唱者发声时的感觉而言的,“靠前”则是客观听起来的声音效果,我们要把两种概念搞清楚。
那么怎样做才是“靠后”呢?
凯萨里说:一定要用最少的喉部消耗发出最大的共鸣,这是唱歌的金科玉律。这就是说,我们要弄明白发音的基本原理,要明白呼吸、声带振动、共鸣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发音整体结构,三者在发每一个音时都应有一种最佳的`发音状态。
这种最佳状态是松开喉咙,把声音放在咽部,发音时把冲击点放在软腭后面。随着音的升高,声带也在逐渐拉紧变薄,声带振动的边缘也随着缩短,这时应该使喉器稳定,同时,感觉上把音的冲击点随音的升高而后移,音越高,冲击点的位置越靠后,声带便越能自然省力,并能保持喉部其他部位处于自然松弛的状态之中。
其实,“靠后”唱的概念在中国古典声乐中早已普遍应用,所谓的“气行于背”“脑后抽筋”,都是与“靠后”唱法的概念一致的。这就说明“靠后”是指歌唱总体上的感觉。
【发音部位靠后怎么办】相关文章:
发音部位靠后03-28
发音位置靠后怎么办03-27
什么叫发音靠后03-29
发音位置靠后如何改善04-16
女生发音位置靠后04-07
发音位置靠前靠后是啥意思03-27
发音位置靠前或者靠后区别03-24
发音位置靠后是什么意思03-24
发音位置靠后是什么意思啊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