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用“逻辑后果”策略的注意事项

时间:2024-01-01 07:02:25 生活 我要投稿

  自然后果是指孩子的错误行为造成的自然结果,家长并未从中干预。例如,冲冲午饭时间贪玩,尽管家长申明不吃完饭,不许吃任何零食,孩子仍声称自己吃饱了,离开了饭桌。下午,冲冲肚子就饿了,但妈妈不给他任何东西吃,告诉他到晚饭时间才能吃饭。冲冲只好挨饿。冲冲挨饿是他不好好吃饭的自然结果,是冲冲自己,而不是他的妈妈造成了他的挨饿。是他自己违反规则给自己带来的惩罚。

家长应用“逻辑后果”策略的注意事项

  但当某个行为的自然后果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家长就不能让它发生。比如,孩子跑到马路中间玩被车撞伤,玩电源插头触电等。这种情况下,家长可设计一种逻辑后果,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但不至于受到伤害。逻辑后果是家长干预造成的安全的后果,不是孩子的行为自然产生的结果。

  平平把玩具在客厅的过道上丢得到处都是,妈妈不得不弯腰拣起玩具才能通过。妈妈对平平说:“你把玩具堆在过道上,我都没法走路了。如果你明天还把玩具丢在这儿,我就把它们放到壁橱顶上,一个星期不许玩。”

  平平把玩具放在过道上的自然后果是玩具被别人踩坏,妈妈如果看见了仍真的踩上去,虽然是自然后果但明显带有恶意的色彩,会对孩子造成感情上的伤害。妈妈当然不愿让这样的后果发生,所以她选择了逻辑后果——把玩具束之高阁。她的做法是恰当的,因为这个后果与孩子的行为直接相关。平平不管好玩具,所以玩具被没收。如果平平妈妈说:“如果你乱丢玩具,晚上就不允许看电视。”这就不是逻辑后果,而是惩罚了。

  逻辑后果与惩罚有着本质的区别。逻辑后果与孩子的行为直接相关,如,孩子骑自行车做危险动作,自行车被没收。而惩罚往往与孩子的行为没有直接关系,如,孩子因迟回家而被罚不许看电视。自然和逻辑后果的好处在于使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后果,明白自己必须为做错事而付出代价,渐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使用逻辑后果时,家长把后果事先告诉孩子,可以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正确的行为。逻辑后果使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权,同时自己承担责任,最终切实感到有改变行为的必要。惩罚则正好相反,它完全由家长控制局面,家长承担了施加压力使孩子改变行为的责任。

  采用自然或逻辑后果的方法时,家长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如果家长在一旁等待孩子受到自然后果的教训时,流露出幸灾乐祸,得意,甚至说:“你看,你不听我的话吧,活该。”这简直就与惩罚无异了。孩子会憎恨家长的反应,也会把逻辑后果看作是家长刻意的惩罚,逻辑后果的价值就丧失了。

  家长应用“逻辑后果”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我”语言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的性质和你的期望。

  (2)你所设计的后果必须与孩子的行为密切相关。

  (3)你与孩子都觉得这个逻辑后果是公平的,尽管孩子可能一开始会有些不高兴。

  (4)把握最佳时机。不要拖延,让孩子越早体会到后果越好。

  (5)可以设计两种后果,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如果你遵守规则,就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如果你捣乱,就在旁边看别人玩。”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他宁可在一边看,就随他去,不要贬低他的选择,如说“不学好!”如果他改变了主意,就让他加入。

  星期六,5岁的津津和妈妈约好下午去游乐场玩。津津用蜡笔在墙上乱画,妈妈对她说:“你把雪白的墙弄得这样脏,妈妈生气了。你用抹布把墙擦干净,我们才可以去游乐场玩。”津津擦了几下就跑开了,妈妈没有吭声。过了一会儿,津津来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游乐场?”妈妈平静地回答:“等你把墙擦干净。”等津津磨磨蹭蹭把墙壁弄干净后,时间已经太晚了。妈妈用平和语气对津津说:“因为你没有及时把墙擦干净,所以我们来不及去游乐场了。只好明天下午再去了。”津津虽然觉得失望,但破例没有哭闹。